每个父母都有两次机会塑造自己孩子的生命。遗传基因是一次,它决定了一个人身体各方面的上限,而后天的家庭教育,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条件走得更远。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社会生生不息。一个一个的孩子的现在,决定了自己的生命过程,也决定了社会的未来。
怎样让一个小小的生命充盈、美好?掌握在我们父母和老师手中。我们给孩子美好,他就会美好;我们给孩子痛苦,他就会痛苦。他们的好是我们给的,他们的不好也是我们给的……
我们都希望成为满分父母,所以,便去做各种各样的努力,用各种状态,期望孩子成为我们心中的样子。
做满分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很多人都喜欢拿过去的经验,来指导现在的孩子,甚至企图说服别人也这样做。自从木子做了母亲之后,经常同婆婆理论,甚至会吵上几句。不是因为孩子的降临,让这个家里更忙更乱,反之,木子和其他母亲一样,感觉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是累并快乐着。家里突然降临了一个小宝宝,婆婆也非常的高兴,把这个小生命当做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木子与婆婆吵架的原因是:她们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分歧。因为都太在乎这个小生命了,所以都想用自己最好的方式来让他健康成长。
婆婆认为应当少给孩子喝水,多给孩子喝奶,吃饭。她说以前她养育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只有吃的好了,吃的多了,才能长得壮,而给他喝白开水,那里面一点营养都没有,孩子喝了没有好处。木子说,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并且喂完饭后要给孩子喂定量的水。
除了喂水,他们在养育孩子的很多方面都有分歧,关系也因为这个孩子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们理解木子的婆婆,但是不同意他的看法。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质是非常缺乏的,宝宝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温饱,她养育孩子时肯定是有什么好吃的就给孩子吃,也肯定有孩子营养不良而生病或者死掉,所以她的观念是给孩子多吃才是好的。但这并不适用于现在的物质丰富,讲求科学营养协调的社会。
所以,一些经验,只是经验罢了。
我们对木子婆婆的想法不敢苟同,但我们也要经常反思,我们是不是也是另外一个“木子婆婆”?
有人说“做父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业”,非常欣赏这句话。有时很纳闷,世界上很多职业都需要上岗资格证,在岗前学习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工作做准备,唯独在“做父母”前没有一个基本知识的培训,没有上岗证。为什么这种最最重要的职业,却没有任何的上岗要求呢?没有基础,再加上没有用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认真学习,无用心付出,可想“做父母”这个工作能干好不?
做教师的都知道一句话“为未来而教”,说的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都要放眼未来,纵观长远。做父母和教师一样,投资的都是孩子的未来,同样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想。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你什么都不用说,就静静地陪着我,我就很美好。”突然想到这句话,其实是很多孩子的心理话。前段时间,在一次写绘活动中,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以《睡不着》为题,写一写自己何时睡不着?为何睡不着?后来怎么了?六个孩子里的五个写的都是想自己在外面打工的爸爸或妈妈而睡不着,其中一个孩子写道“去年的一天晚上,妈妈告诉我,爸爸在夜里要回来。我等了好大一会儿,爸爸没回来。我睡在床上,一直等,一直睡不着,一直等,爸爸也没有回来。第二天一大早,我听见爸爸在院子里说话,我出来一看,真的是爸爸。”这个孩子的爸爸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六岁的孩子非常想念他。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让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最好的教科书,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同时,有父母的陪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的心里更有安全感,会更有自信。
如今,在农村很多年轻父母都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孩子到外面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在家里。他们在外面拼命工作,挣钱,让孩子吃好、穿好、上好学,认为这样对孩子就是好了。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多贵的玩具,多漂亮的衣服,多好吃的零食,他们更需要父母在身边。我想说的是:如果一定要到外面打开,请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如果实在无法带孩子在身边,请多给他通讯,拉近你与他心灵的距离。
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的是:即刻开始、细心、耐心。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发现孩子有问题,就立刻纠正,开始行动,就不算迟,对待孩子的种种,一定要抱着“希望”的姿态。不要总是奥悔“之前没有做”,不要马上就上断定“现在已经迟了”,相信你为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会留下痕迹的,所以,即刻开始种下一棵树,就不迟。
美国热血男教师罗恩克拉克是一位非常细心的教师,他说:“我发现教育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的事情,比如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一起教给他们不行,我就掰开弄碎了,一个一个习惯教,一点一点地训练。”罗恩的学校是美国最好的学校,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这离不开罗恩校长的优秀。
教育,不是直接的我说你做,而是在一次次耐心的指导与训练下才会有的效果。有时,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哪次努力,哪种行为,就改变了一个孩子平时的习惯。
教育起点应该是培养正常的人。
什么是正常的人?指的是除了学习能力以外的,情感教育,情绪教育,沟通教育,健康教育,改变行为能力,尊师重道意识多元化,世界意识,这七大工程的教育。
而如今我们的教育起点都在学习成绩和谋生这两大目标上,所以我们的是“一只眼”教育,我们只把眼光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种方针和思想决定了我们眼光、思维的局限性,从而决定了行为。比如,会丧失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敏感度,对孩子不当的行为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丧失了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力,认为不过是件小事,从而错过了教育的契机,造成大错。
人的一切行动都来源于思想,就像我们教育的起点一样,就不准备培养“正常的人”,就没有在培养正常人上下功夫。作为父母确实要经常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少时间在陪孩子,有多少时间在和孩子一起学习,每天晚上在家里干的都是什么,每天和孩子说的话都是哪些内容,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有时候我也会很矛盾,要知道教育要对人们负责,高分就是满意度,甚至经常会被此左右。但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总有当下的评价,也有历史的评价,今天的天才也可能是明天的笨蛋,今天的落后与不足恰恰可能是明天的优势所在。教育最难的就在这里了,具有时代性的同时,也更应该具有超前性。欧洲的绘画史上,梵高成就非凡,生前,他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但他的画不为社会所重视,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一生靠弟弟的供给生活,死后人们看到了他画里蕴涵的真、善、美,给了他各种荣誉。我们的教育,每一个时代都应该现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做满分父母还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
把孩子看作是人,而不是无知的人。陶行知先生有诗《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小孩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过大人,他们有敏锐的内心,有对这个世界探求的欲望,有爱的能力,感受的能力,一点都不容小视,他们能察言观色,从而对对方的言、行给出判断,做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做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尊重他们。
那是一个晴天,我们一家人坐在车里,往镇上走,孩子对我说:“妈妈,你说在白天能看到星星吗?”我说:“我没看见过!”“你像我这样,看着太阳,闭上眼睛,再睁开,再闭上,再睁开,就能看到好多星星。”他边说边看着太阳眨着眼睛。我试了试,果然“眼冒金星”。当我低下身心,用心跟孩子对话,进入到孩子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是多么得善于发现,多么可爱,多么有灵性,多么有趣。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在我们眼里不是那么可爱,比如“他们会突然非常想要一个玩具、跟同伴打架……”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批评,不是说教,而应该思考这种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破解行为的密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认知,不断否定又修正自我。我有种想法,“我们做父母的亦是被孩子养育的人。”与孩子相遇,是与一个生命相遇,任何时候,都应该感恩,感恩上天给予这个世界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孩子与我们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