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是:“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使敌人处于困境,不一定采用直接与敌作战的方法,利用阴柔的防御也可以逐渐消耗、疲惫强大的敌人。因为阴阳是一对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
孙子兵法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先到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形的,就掌握了主动权,能从容等待敌人,后到达战场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落入了被动疲劳。所以精通战争的人,一定是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的人。
以逸待劳主要应用于敌人士气高涨,力量强大的时候,我军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等待敌方士气低落疲惫,力量衰落之时,我方即可迎来战机,争取胜利。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魏国势力最大,力量最强,吴国实力次之,蜀国最弱,故吴蜀结成联盟以求自保。当时曹魏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吴国,对蜀国则采取守势。诸葛亮执政时期,蜀国不顾自身实力弱小,多次主动对曹魏发起攻击,曹魏主将司马懿则采用了以逸待劳的计策,深沟高垒,拒不出战。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出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去妇人衣服,魏国众将大怒,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为安抚众将,故意上书魏明帝曹睿,要求与蜀军决战。曹睿当然看穿了司马懿的用意,特派辛毗持节前往军中宣旨并驻军监督,不准诸将出战。诸葛亮屡次求战无果,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蜀军不战自退,而且在退军途中发生内讧,蜀汉大将魏延被杨仪诛杀,蜀国势力更加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