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绿芗瑜
-01-
很喜欢的一个摄影师师兄去年毕业了,做完间隔年旅行的他最近风风火火地搞定了定居城市、租房、软装等乱七八糟的事儿。
开完摄影展的他似乎比以前开朗了很多,一个人住,学插花、健身、学西点......
曾经工作起来连休息日都少见的他,如今竟把生活过成了有声有色的烟火。
我问他,“你一个人住,不孤独吗?广州单身公寓房租那么贵,为什么不合租呢?......”大概是被我的问题蠢到了吧,他无奈地笑笑,“你试过缺少自由空间缺少隐私缺少自我放纵的租房生活吗?”
到底是没有经历过世事沧桑,我告诉他实习的时候,我和朋友合租住得挺好的呀。两个人,互相照应,有说有笑。房子条件是差了些,但是安全啊,重要的是家里人放心,再枯燥的生活都可以有些声色。
合租生活如果有十分,我一定给自己打九分。
但我从来不知道,安全感爆棚的合租方式几乎让我把一个人的孤独抛之脑后了。
“然后呢?”
我愕然,“然后?”
“你在合租合群合心意的环境里生活久了,有一天你不得已要搬出来的时候,你拿什么去应对骤然且必将长久的一个人生活?”
师兄的话,不无道理。
是的,我刚出来,我工资有限,我能力不够,我怕一个人不安全......
这些,其实都不是摆脱群居的理由。
-02-
真正的不安全感,更多时候是来自于自己内心对独处的恐惧。
拼房(合租)流行于大都市,而且多适用于年轻人群体。
对于这种在年轻人当中日渐风行的“拼生活”现象,连专家都认为,这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值得广泛提倡。
这真的很扯淡了。
虽然说拼客(carpool)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兴群体,但是生活中可拼的种类太多太多了,拼客们也总是把能够想到的都拿来拼一拼。他们的口号是“爱拼才会赢”,不过这个赢,不仅仅是节省了开支,获得了盈利。
其实,说来说去,说白了,拼客的特征不过就是以大家组合去做一件事,目的是共同负担原本一个人负担的消费。
这和AA制很相似,只不过以前通常在同事或相熟的朋友间进行,而现在,在拼客的世界中,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
韦礼安的《有人在等我》,唱尽了无数二十五岁的孤独。
陌生人的眼神/冷淡的吵闹声/掩盖不住我心底的那一声......
种种孤独与延伸的思想,想必就是每个加完班拖着疲惫身体归来的拼客的另一种写照了吧。
-03-
记得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怎么看拼车拼房现象?
有一个回答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我受过良好的教育,我年轻,我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我愿意花钱,但是独自花钱......拼车拼房让我有了可以说上话的人,哪怕只是陌生人。”
当人们只能通过金钱的流动去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的时候,拼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尽是心酸。
一家职场社交平台曾联合小猪短租发布过一份《孤独经济》报告,报告说,“空巢青年”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兴主题,这样的年轻人“通常单身”,“租住公寓”,“远离家人和亲戚住在城市里”。
报告亦说:“要在大城市生存和取得成功,压力很大,这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他们通过接受并消费孤独来寻求宣泄情感的出口。”
更多的人,为了排解这份孤独,选择的还是合租。
虽然目前还没有中国“孤独经济”规模的明确估算数据,但从火锅店到娱乐设备制造商,许多商家正试图利用“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赚钱,如双人套餐、三人套餐、团购打折等等等。
社会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逼着我们要热闹,一个人的世界已然撑不起这爆棚的孤独了。
-04-
作者小椰子曾经撰文《伪合群,榨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也不无道理,一味扎进合租的世界,当有一天你想解脱出来的时候,也许你早已失去了应对孤独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652名18~35岁的青年曾进行过访问,调查显示:54.6%的人喜欢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但这种生活状态带来许多困扰。
比如,45.0%的年轻人担心没有人可以交谈,心理上感觉孤单。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世界,很多事物被人类同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自然不可避免地被“物质化”,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青年男女。
他们率真、大胆,能够肆无忌惮地把内心所爱、所憎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是他们年轻的资本;
但是也正因为年轻,他们又总是会呈现出一种现代社会带给人的迷茫、彷徨和挣扎。
正如卡西尔所说:“人不仅仅生活在物理世界中,更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人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和醒悟、空想和梦境中”。
“我知道有人在等我,却不是爱情”。在上海打拼了三年的小刘黯然神伤,镜头下的他,少了些东北老爷们的男人气,余下的,都是被孤独包围的无奈。
拼房这件事,哪里是缺安全感啊,只是寻找无处安放的孤独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