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之前,我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您的孩子吃了饭以后不去洗澡,面对您的规劝充耳不闻,或者是用尖叫哭泣来表示抗议。当孩子冷静下来以后,您是像往常一样拥着孩子讲故事,还是故意不给孩子讲故事,用这种方式做为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呢?
如果您选择的是后者,那么恭喜您,选择了一种传统式的养育方式,即有条件养育。这种养育的效果立竿见影,能让孩子明白只有听话顺从,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方式有利于树立父母的权威,让孩子知道不良行为的后果。如果像前者一样,有条件养育者就会认为只会鼓励孩子变本加厉地发脾气,即强化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
前者讲的是无条件养育。它认为应该像往常一样讲故事。讲到这里,您是否会有这样的担忧?这样下去的结果会不会失去了父母的控制,让孩子觉得可以无法无天、任性而为?无条件养育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发生的一切,它不是放纵孩子无所欲为的同义词。可以在给孩子讲完故事以后,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孩子共同反思此前发生的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确信自己的行为不会削弱父母对孩子的爱,在这样的情境下,您想让孩子吸取什么样的教训,都容易实现。
养育即抚养、教育。有条件养育是基于有条件的爱,比如我们常见的奖赏。做的好就有奖赏,做得不好会有惩罚。奖赏代表父母的爱,惩罚代表父母的无视。至于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孩子的个性、想法、需求,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下,得到的是忽视。因为有条件养育关注的是行为的本身,而不是行为背后的动机。只要能够激励孩子的正面行为,不管用是什么动机和价值观,只要能改变孩子的所作所为就行。在案例中,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阻止孩子的哭闹,带给孩子的只是因惧怕激怒而压抑自己的感受。这种影响是消极的。首先没有解决孩子不愿意洗澡的原因,其次让孩子吸取教训的行为在孩子看来是父母在收回对孩子的爱。这会导致孩子的更加不开心,也许还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
而无条件养育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乃至看待人性。就动机而言,无条件养育会更多的从内在去寻找孩子不愿意洗澡的理由,也就是深层的原因。或话是孩子还想再玩一会,或许是孩子不喜欢浴室里这个封闭的空间?觉得无趣?等等。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 、思想 、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也就是说关注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这样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且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应该得到的一份礼物,它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也只有在这样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心智才是健全的,内心才是强大的,才可以抵御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下学期开学后第一次月考,有些孩子因成绩不好而跳楼的事故。他们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用好好学习和优异的成绩来换取父母的爱,所以当一旦出现成绩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紧张害怕恐惧,害怕从此会失去父母的爱呢?
养育孩子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父母的高度智慧。我很庆幸我遇到了无条件养育这本书,让我在此后的人生了多了一些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