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手段-目的分析”与“逆向作业”都是试图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这一启发式被称为“捷径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将目标与起点比较,考虑可能克服的方法,然后选择最佳方案。选择的最佳方案也许需要一些先决条件,如果前提条件没能满足,子目标就产生了。通过产生子目标,任务被分解成可以解决的小步骤,完整的解决方案就建构起来了。
逆向作业:(逆向思维、倒推法)首先分析目标,以确定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最后一个步骤是什么,然后再分析紧挨着最后一步的前一步,以此类推。逆向作业通常需要建立子目标,所以它的操作与手段-目的分析法相似。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通过进行目标拆解,建立子目标(一级),然后根据子目标,再进行拆解,建立子目标(二级),以此类推。拆解后的底层目标最接近当前状态,比较容易达成,然后再逐步挑战高层次的目标。
这个启发可以运用到绩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能一蹴而就的目标,可以进行目标分解。某种意义上,KPI考核采用的就类似这种策略。其实,在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辅导、员工个人绩效目标设定方面,都可以借用这个策略来逐步实现最终目标。尤其,当员工感觉绩效目标完成有巨大压力时,可以通过这两种方法进行合理拆解,缓解员工内心的抵触情绪,减少员工因抗拒所浪费的时间,最终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对于个人梦想而言,这种策略同样适用。比如,在培训中江老师让我们设定未来一年期望达到的目标。尽管有些目标我们短时间很难达成,但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拆解出相对接近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实现,进而实现最终目标。
换了个角度看问题,是不是感觉梦想没那么遥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