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部分、与现实的联系
1、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
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很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这些观点之所以触动我,是因为经历过,有共鸣。
当我们痛苦时,如果我们沉湎于痛苦,我们看到的将只是痛苦。当我遭遇家人生病,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活都是灰暗的,天天查疾病资料,关注每天病情的变化,研究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越沉溺于细节,越不可自拔。感觉无论怎么做,病情始终反反复复,没有完全变好。
当时全职照顾家庭,家人的健康状况却如此,我是有愧疚感的。当我上班后,有一次接到家人住院的电话,在办公室控制不住情绪哭出来。觉得自己没有兼顾好家庭与工作,工作没做好,家人也没照顾好。那段时间,我内心对自己是不满的。现在看来,当时是在苛求自己。但当时确实陷入了负罪感,不仅自责,也责怪先生长期出差不能分担。
内心的宁静被破坏,情绪自然要找突破。这样的情况下,我对先生用了语言暴力。
2、与身体的暴力相比,隐蔽的暴力危害性不那么明显,但祖父认为他们更为有害。归根结底,是“隐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作为暴力的反抗。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
冷暴力,语言暴力危害性可能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却能让关系将至冰点,让人内心不再平静,充满愤怒。愤怒要找出口,很有可能会出现暴力。
我之前很难理解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后来发现,非暴力注重通过观察,发现人内在的体会,这样找到根源所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反之,暴力沟通只是让情绪发泄,却没有找到症结,反而是懒政。
3、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映,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周围人都认为我是比较亲和,好沟通的人。但我通过反思观察,发现有时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
当对方对你的沟通能进行很好的理解并回应的时候,沟通的方式是比较温和的。如果对方不理解你的说话,或者理解了却不愿意做出回应,我内心是有情绪的,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点。我就会去做出暴力的沟通。
比如,教孩子东西,教了很多次,不能理解。或者让孩子去用你的方式做事情,偏不要,弄得一团糟。比如与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沟通,对方却当没听见一样,或者听见了也没反应。把你的话当空气,那这个时候,人的沟通方式会慢慢往暴力方向发展。
条件反射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被情绪控制,大脑自动给予反射回路。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反馈往往是不理性的。观察,感受,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恰恰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也是在提高对情绪的元认知能力。
启发和收获
1、每日总结可加入非暴力沟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