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在场教育——不让孩子掉入黑洞
孩子劣根性问题的止损法则与操作
不让孩子坠入欲望的黑洞
一、万物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的问题却出现了,其中,一定存在着能使问题出现的土壤。
对于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要先弄清楚:
你是怎么培养出孩子那些劣根性问题的?
那些问题在你家原来是没有的,它是怎么萌芽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而那时你又做了什么,而后面又没做什么呢?
搞懂这些问题,你家新的问题将不会再出现,旧的问题将会逐步地好转
二、只要有家就一定有家风,家风就是有形和无形两项加起来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外在体现,最后会全部体现在人格的成长上,谁都很难逃离这一点。
劣根性家风的出现:
你家家中成员的行为,有没有存在败家文化与行为?
①败家文化:把孩子拉入黑暗的家庭文化叫败家文化。
败家行为有哪些?
不做作业,不听父母话,不尊重父母,顶嘴,夫妻争吵,奢侈,懒惰,游戏,赌博,喜欢吃喝玩乐,没有更高的追求……这些问题有些是有形的看到见的,有些是无形的看不见的。
若父母出现以上行为,孩子身上一定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模式的,若父母没有出现,只在孩子身上出现,那么一定在父母的无形的精神气质里面有出现的,因为好的行为是陪伴和引领出来的,不好的行为同样也是陪伴和引领出来的。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
②劣根性家风:没有底线文化和敬畏文化的家风(只要却了这两项保护伞,孩子将坠入黑暗)
只要有家就一定有家风,某些经商家庭,融入了不诚心不守时的文化,那孩子只能把生意做成生意,难以做成事业。
要根源的处理问题,就必须先防止劣根性家风的出现
三、底线文化是止损法则,守着底线,不让孩子有机会往下坠的法则,运用体验与集体无意识来建底线文化。
构建两项文化作为家族守护文化
①.底线文化(即:严),底线文化是止损法则
就是不让孩子有机会往下坠的法则,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且越来越严重,就在家中没有底线文化
②.敬畏文化(即:慈)
有为基于爱,无为基于敬畏,好行为陪伴与引领基于爱
好的家庭中两项都要具备,若只有慈没有严就是溺爱和放纵,若只有严没有慈,孩子慢慢就会变得不听话,
严慈的顺序是,先有慈后有严,顺序不能搞反
怎么操作
第一步:学会用两种方式建立底线文化
方式①在体验中立底线:比如宝宝玩沙子,把沙子故意洒到别人身上,父母立即喊停。
发现孩子的新问题一出现,马上喊停,坚守底线,不允许就是永远不允许,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同意了,制止时做到温柔而坚定,不要提前提醒,提醒过多孩子慢慢会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
若是已经出现了的问题,与孩子商议,定出底线,然后坚守原则执行到底,止损即成功,然后用高质量陪伴的三步骤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方式②用集体无意识达成底线文化,比如一个不玩手机的家庭教育孩子不玩手机。
一个抽烟的人会根据周围人有无抽烟的情况选择是否抽烟,所以,在要求孩子不顶嘴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不能不与伴侣顶嘴,自己要守的住,说到做到
第二步:学会运用四种方式建立敬畏文化:
底线文化是止损法则,敬畏文化是拉高法则,
人要么是坠入黑暗,要么是走向光明,一个往欲望的方向坠,一个往精神的方向走,人当心灵受挫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就会做出往这两个方向做出一个选择。
身体、心灵、精神三者决定了人的追求层次
有些人追求身体的感官享受,那喜欢吃喝玩乐,是身体欲望带来的,这类人不在乎跟什么人在一起,只在乎吃什么,这此类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痛苦是源于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你在什么层面有追求,你就会对应什么样的痛苦
有些人追求心灵的满足,喜欢情情爱爱,不在乎吃什么,只在乎跟谁在一起,那此类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痛苦就是爱恨情仇
有些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喜欢自我充实,思想创造,此类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痛苦就是做不到最理想的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精神追求,当他心灵受挫的时候,又没有人引领的话,那么孩子只能坠入身体感官的享受中,如:玩手机,放纵自己,都跟内在精神世界空虚是有关的,那么引领孩子进入精神世界才是正确的道路。用精神取代身体享乐,孩子就不会继续往下坠
如何操作?
首先精神追求的生发底层力量来自于敬畏,所以,只要家中有敬畏文化,孩子基本上都有精神追求,他一生若遇到心灵受挫的时候,他自己就能把自己引领到光明而不至于坠入黑暗
四、敬畏文化是拉高法则,止损的同时同步拉高,运用良知建立、孝敬长辈、带孩子做善事、敬畏天地万物,四种方式来建立敬畏文化
方式一,运用良知建立,人的良知是有不同程度的,心灵的陪伴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之一,不要只有严而没有慈。
情感决定良知的程度,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是来自残缺的家庭,如父亲或母亲缺位,这里的缺位不是人,而是心灵的缺位,孩子若于父母的情感链接的很好,孩子的良知发展也是很好的,那反之走向极端。人的良知是有不同程度的
心灵的陪伴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之一,不要只有严而没有慈
方式二,孝敬长辈,并让孩子一起孝敬长辈。
只要发现孩子对长辈不敬的话,马上要批评。慢慢地孩子就会产生敬畏之心,而更的方式就是多进行家族聚会,让孩子看见父母是怎么孝敬老人家的,包括老人先入座等等,都是建立敬畏文化的好方式,家中的仪式感也是培养敬畏文化的好方式
方式三,带孩子做慈善,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让孩子明理。
(案例,引发孩子与家长一年做100件好事)
方式四,敬畏天地万物,只要孩子伤害虫子,小动物,乱摘花草就立即喊停。
只要做到以上,家中敬畏文化即成
底线文化与敬畏文化两项,一项是规则,一项是爱,爱与规则都在、严慈有度就成了,从现在开始就建立家文化吧
旧有问题是有时间的积累的,新的改变也需要时间的不断坚持与重复,神经回路的强化更需要多次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