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红军在西北
第五节:人生五十始
优美词汇:
炯炯有神,健硕矫健,出乎意料,
省吃俭用,勤工俭学,愚昧无知,
灰心丧气,积极乐观,简单粗糙,
严谨务实,任重道远,
精彩句段:
一 国民革命时期,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表现活跃,但是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清洗”期间,他遭到通缉,不得不隐藏行踪。因为与共产党没有联系,他只能自己寻找一个避难所。“我早就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满怀期望地对我说,“但是没有人让我参加。我已经50岁了,我猜共产党应该觉得我年纪太大了。”不过有一天,一名共产党员到他藏身的地方来找他,邀请他加入共产党。他对我说,一想到自己对于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他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精讲点拔: 徐特立满怀着爱国热情,希望能为建设新世界出力。他50岁时被邀请加入共产党,证明共产党不分老幼,吸收有革命理想的同志。)
二 “这里的工作进展要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资非常有限,就连印刷机也被毁坏了,现在我们只能用油印和石刻的方式来印刷所有的东西。白军的封锁使我们无法进口足够的纸张,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自己造纸了,只不过纸质非常粗糙。但是,不要在意这些困难,我们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了。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一定能在这里做出震惊全中国的成绩来。我们现在正在从群众中培养出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其他教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将成为大众教育学校的义务教师。我们的成绩表明,只要给这里的农民机会,他们是很愿意学习的。
“而且他们并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们就会改变他们的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见缠足的小女孩,能看到许多剪了短发的年轻姑娘。男人们现在也渐渐剪掉了他们的长辫子,其中还有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里学习读书写字。”
(精讲点拔:西北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资源匮乏,但这没有是许特立灰心丧气。他看到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在西北地区积极乐观的搞着教育事业。)
三 到目前为止,他并没有吹嘘自己在拉丁化汉语拼音或其他教育工作上的成绩。他说:“这里的文化水平太低了,实在是低到不能再低了,所以我们自然能取得一些成绩。”至于未来,他需要的只是时间。与此同时,他强烈建议我重点研究红军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从中可以发现真正的教育改革。
(精讲点拔:徐特立没有吹嘘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取得的成绩,因为他认为对文化水平像这样低的地区来说,他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但在未来他依然会不懈努力。)
内容概括:
讲述教育部长徐特立的人生经历,以及苏区的一些教育问题。
读书感悟:
在年轻的红色中国,有一位61岁的老人,他就是徐特立。
他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在50岁的时,竟惊人地放弃了他的家庭、他的四个孙子和长沙一个师范校长的职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许特立又立即开始着手边区的教育工作。当时的边区文盲竟达95%,是世界上文化最黑暗的地方之一。他带领大家排除万难,没有印刷机就用复写板和石印石,没有纸就自己造纸,当最后兴国撤退时,当地文盲已减到百分之二十不到。
毛姆曾说,人生处处是起点,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不管做什么,从当下开始,就一切都来得及,与年龄无关,与时间无关,只与自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