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事出远门,没能够实现日更的目标,过了二十多天回来,打开简书,来开始日更。第一篇写下来,竟然觉得手生了的感觉。有些话开始变得生涩,有些开始表达得不够尽意,还有的也好像略显重复。总之,各种不满意。
人说,有些技能学会了就不会忘,比如骑自行车。比如张嘴说话这事。细细想起来,是不是这写作就不是这样的事情啊,是不是如果时间长了不写就会“手生”,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写啊。
有时候也想,如果写作这事,犹如自来水管里的自来水就好了,只要作者坐下来,打开水龙头,那文字、段落、创意,就如自来水一样汩汩而出,那该有多好!你看看好多作家写的诗歌、散文、小说,有的如涓涓细流,几行、几十行,或者上百上千行,看上去那么自然流淌的样子,一路下来,如风花雪月,时而莺歌燕舞,时而缠绵恻隐,读来如行云流水。有的如涛涛江河,动不动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皇皇巨著,跨度几十年上百年,涉及几十人上百人,有战争有恋爱,有离别有团聚,有出生有死亡,有悲伤有狂喜,时如黄钟大吕恢弘磅礴,时如蝇头小楷婉转细腻,读来或荡气回肠,或汪洋恣肆,或纵横捭阖。
读过几位大作家写的自己的写作经历,竟然发现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有的作家创作的时候,一部著作写下来,竟然也是像扒了一层皮。那不仅仅是写作,那是一种创造,那是像孕妇一样在孕育生命。它也需要珠胎暗结,也需要十月怀胎,也需要经历并战胜种种不适,最终经历阵痛,迎接作品这个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生命的最终诞生是令人喜悦的,但从孕育,从每一步的成长,到最终的出生,哪一步不需要孕妇的努力与磨练?
早晨起来刷牙,挤牙膏的时候,突然想到,这写作岂不就像挤牙膏吗?你不用点力气,牙膏怎么会乖乖地跑出来,怎么会乖乖地跑到你的牙刷上去?这码文字,哪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哪有可以随意流淌出来的文章?什么文章不需要自己去好好地整理思路?任何文章都需要去组织材料,建构框架,构思顺序,决定取舍。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让文章的行文、文章的风格、文章的逻辑结构等等,更合理,更流畅,更具有可读性。写完了之后,还要好好修改,好好润色,让文章的细节与整体都变得更自然,没有瑕疵。
没有办法,要想码出字来,还是要好好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从自己的脑细胞深处往外挖掘那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念头,从思维深处的峡谷里往外逼出那些总也不愿出来的思路与想法,把它们“挤”到一个平面上来,或者是白纸,或者是电脑屏幕,或者是手机上,让一个个的文字,列队出来,排列整齐,并且用一个个的标点符号间隔起来。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揪出文字的过程固然并不容易,但是当经历一个过程,看到一个一个机械的文字,连接成排之后,心里竟然也充满了一种成就感。或许正是这个过程的艰难,才让最后的成果显得那么讨人喜欢,那么让人回味,那么的让人欲罢不能。
我今天是码字?还是挤牙膏?我自己也搞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