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白露节气,昼夜温差加大,晚上吹空调、风扇,贪凉不注意保暖,因此最近感冒发烧的人很多,门诊上人来人往,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一岁的幼童。前来门诊看病的人多半会有家人陪伴,嘈杂的大厅,闲来无事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很有意思。
有一个小男孩上小学,大概十一二岁,长的白白胖胖的,妈妈带着他一进来,嘴里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在学校里肚子疼,打电话让妈妈来接他,妈妈认为孩子是装病,但也不敢怠慢,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带孩子来看病。在大夫看完诊拿了药之后,妈妈没好气的给孩子说你自己回家,我不送你了,孩子扫兴的自己走了。待妈妈反应过来,跑出去追赶,已看不到孩子踪影。
有的时候妈妈不是妈妈,妈妈甚至都不是一个女人。为什么这样说?妈妈没有真正看到她的儿子,没有共情到她的儿子。人是有情感的,家是谈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亲子关系靠什么来维护?孩子有病了,想到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病,但他一定是出现了问题,才会在上课时间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以自我中心,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看到孩子。
这时又来了一家三口,姥姥、妈妈和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来看病,由于小孩儿感冒咳嗽来做雾化治疗,小孩儿带上呼吸面罩就开始哭闹,妈妈为了哄孩子,在手机上调出动画片给孩子看。两岁大的孩子,眼睛一直盯在手机屏幕上,从没有离开过,妈妈和姥姥在理疗过程中,没有和孩子有任何语言上或者肢体上的互动。
我猜测这位妈妈在心理上是懒惰的,她为了江孩子不哭闹,把手机当保姆一样的丢给孩子。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关心与照顾,这位妈妈认为是在照顾孩子。陪是物理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伴是心理的,心里的陪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陪伴孩子不是由妈妈说了算,是孩子说了算。
我旁边隔着一个空位,坐着一位衣冠楚楚的三十来岁的中青年男人,在他接电话的过程中,听出他是一位企业的中层领导。我们的座位是三个座位连在一起的椅子,他坐在座位上,两只腿不停地在抖动,他的抖动使整个椅子都在颤动,包括我的身体都受到震动,让我很不舒服。我的模式是隐忍着不说,担心说出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不说不等于没有表达,或许表情或肢体语言已经出卖了自己,伤了和气,自己还不自知。
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人际距离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
中年男子也许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抖腿,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影响了他人。在公共场合,我们的言行举止不止代表着个人,有时会无意识的给别人造成影响和不便,在公共场合一个人的行为得体会使人获得舒服感和被尊重感。
今天的见闻,是描述的真实,不是真实的真实。因为我看到的只是我想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