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No.36 迷茫:如何孕育新自我?
记录于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
继续用“见感思行”的模型来学习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如下。
文章结尾处附有“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相应章节的全文免费分享,仅限40份,可以保存图片,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领取。
见:
迷茫:
迷茫是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当我们跟原先的关系、原先的身份、原先的目标脱离的时候,就暂时失去了产生意义感的土壤。而意义感的缺失就产生了迷茫。其实可以把迷茫理解成一段作为容器的时光,在这个容器里,你需要整理过去,孕育未来。迷茫期,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它却是重要的。在这段时期,旧的意义,在被慢慢清理掉,那些新的意义,正慢慢长出来,在这个看似“空无”的容器里,重生的力量也在积聚。迷茫是让我们重新清晰的方式。
意义感的两个重要来源:
- 目标感:人是通过有价值的目标把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连起来的。如果没有目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变得空虚,缺少力量。
2.人际关系:事实上,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当我们生活孤独、缺少亲密关系,不知道谁在乎你,也不知道为了谁就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迷茫的三种典型心理:
1.试图回到过去,在心理上以各种方式跟过去建立联系,常见的方式是拿现在和过去做比较,感到后悔。结束通常意味着损失,而损失带来痛苦,迷茫期需要我们去消化和适应这种损失。这种感觉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如弘一法师这样的大德高僧也有过犹豫和迷茫的阶段。
2.希望尽快结束迷茫期,大脑会本能地抗拒变化,希望回到“意义之网”上,哪怕原来的意义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你。当我们发现自己回不去,又会期待尽快结束迷茫期达到未来。比如,马上再找一份工作,马上再谈新的恋爱……但是就像没法越过冬天去经历春天,如果急着让自己更积极、更充满自信反而会打破转变的节奏。
3.变得敏感,这是因为,当人们从原有的意义中脱离出来以后,在新旧交替的阶段,他们获得了一种空间,跟一个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感思
年初,孩子的小提琴老师生小孩,琴课中断了,本来我信心满满地想着自己带她练琴,至少保持住目前的水平,但是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做到。上课可能是孩子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也是练琴动力之一,而且每次上课,都是我独自带她去,弟弟眼泪汪汪的在爸爸怀里目送我们上楼……现在,这个眼前的目标没有了。
我也跟孩子讲过长期“目标”的问题,希望她能像我喜欢的羽生结弦那样从小就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有哪怕孩子气的坚定目标。但是没有结果,她一会儿跟我说要当个食物科学家,一会儿又说要当宇航员,一会儿又说要当小提琴家,似乎是在猜测我心里的答案,哄我开心,没有一个是认真的。
现在想来,也许是我太急躁了,童年,也许本来就应该是一段“空”的,迷茫的时光,一个容器,让她在其中去慢慢感受和孕育自己想要的未来,每个孩子天性不同,也许急也没用。想尽办法去压缩这个容器,给其他看似重要的事情留出空间,也许正适得其反……
行
疫情期间,在家陪孩子的时间多了,总觉得不带她学点英语学点数学练练琴什么的这段时间就浪费了……孩子的祖父母也总觉得应该“干点正事儿”……其实看看自己,每天鼓捣的还不是一些弹弹琴、看看闲书、练练字美其名曰“无用之用”的东西……吼呀骂呀,孩子不吃这一套……打又下不去手……反正孩子都还小,也许每天开开心心的玩一阵,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