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委出台为学生减负,倡导素质教育的政策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学校的素质教育仍然还是在应付式地作秀?我从我作为中学教师的角度,浅显地分析一下个中的缘由。
十多年前,刚了解到国家教育部门倡导素质教育的政策时,心中深感迷茫。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反省和对自己过去的教学工作的反思才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及补救的方法。当然,我个人的学识,眼界也仍然有限,只能提供一己之见。
首先,我们教师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线性思维的局限非常突出。加之应试学习的过程实在太过虐心,磨灭了读书的兴趣,重塑读书的习惯都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我是在不断的挣扎中通过阅读才认识到,自己除了上学学到的有限的那点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其实还只是个‘文盲’。
对于素质教育,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和我当初一样,只能敷衍。我们的所接受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及我们职业素养没有将我们足够地赋能,无力将素质教育融合到应试教育。我们只擅长模块式,标准化的教学。在这个框架内的所谓的教研都是没有灵魂的‘浅滩戏水’。教书育人只能沦为教师的‘戏服’。教师只是一个维系生计的职业,再也不会和理想情怀有任何勾连。
其次,学校间的升学竞争,生源竞争决定了,执掌学校大权的领导只能是应试的尖兵和楷模。学校管理层会让每位一线教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生存压力。整个学校教育走向极端也是必然。至于学生在生理和心智成长方面的损失是无法顾及的,这个话题更不许任何人触及。
至于学生和家长角度的考量,就有些令人扼腕叹息了。家长本来最有权质疑学校的这种摧残式的功利性教育,但是在学校鼓动的学生之间的成绩竞争的内斗中,家长们再也不可能真正思想统一,纷纷成为学校的旗手,发起对学生们更为严厉的压榨式的教育攻势。对于不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即刻体现竞争优势的所有素质教育进行排斥抵抗。
学生们自己在这场由学校倡导的分数成绩的竞赛中,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天资均衡的中等智力的学子。如果不采用应试单一标准的催化;如果他们有幸能在感召,启迪,引导式的素质教育的多方位的叩击下,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能完成自我挖掘和自我发现,找到自己乐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发展方向。但是他们没有这份幸运,只能像被抛入了湍急水流的片片小叶子,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蹉跎自己的青春。
而那些极为少数的成绩优异的学子,应该都天选之子,天资聪颖,智力超人。他们凭借过人的理解能力,记忆力,能够相对没有那般痛苦地度过中学阶段,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我们相信,社会上可能没多少人听闻过这样的说法,‘所有的状元,清华北大的学子,都不是老师能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天生的,自学的。’而在中学系统内部,这可是谁都心知肚明,却不会提及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学校之间会发生如此惨烈的生源之争的原因。
但是,这些‘天选之子’真的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吗?他们一样是受害者,这绝不是不是危言耸听。想想这样的事实,高考恢复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产生过多少省市级文理科状元?得以万计数吧。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天资可以比肩钱学森那样科学家的学子吧。可是最后成为了世界级科学家的这些‘天之骄子’的数量还是凤毛麟角。怎么解释这样的反差?
仅仅在美国硅谷就汇聚了两万多清华毕业生,在那些顶级的美国科技公司充当着工具类人才,归属于美国和印度籍高管们的麾下。这不能说明一些问题?没能成就为什么这些天才们没能取得他们本来可以达成的卓越成就?是什么毁掉了这么些‘钱学森’式的天才呢?
我想,应试教育的功利,狭隘有着不能推卸的责任。拔苗助长,线性思维的禁锢就是他们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而今,在今年高考来临之际,北京市率先出台整治校外培训市场的一系列措施,不失为好的举措。但却不能借此就扭转现在的恶劣的教育生态环境,因为其根源在整个教育体系内部,在学校。当然高考命题,大学录取等相关的政策也需要有所调整。而事关整个国家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的相对公平性,维系社会阶层晋升通道的大计,相关政策调整的难度可想而知。
只能说,当下我们急需制定政策打击教育体系内部的借高考政策,为一己之私,不停向学生家长和社会贩卖焦虑,操弄紧张的竞争态势的教育作为,无论是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不能越界宣传营销;严厉打击任何恶性竞争的教育行为;保障学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以上都是治标的作为,而最为核心的关键是,整个教育界需要素质教育的文化课程,来带动教育理念的真正更新,召唤教育情怀和理想的回归。
我个人虽然为之奋斗了多年,也开发出来了较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却仍然是四处碰壁,举步维艰,难有作为!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曙光,让真正的素质教育从文化课程,到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诸多特长的培养,全面开花。让更多的中华天才能登上人类文明的尖峰,让普通的学子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的赛道,做平凡却不平庸特色个体。让整个国家民族的复兴大业在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的合力推动下,无往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