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在我的身心灵疗愈社群中新进了一个安徽阜阳的24岁的女孩子。我并没有特别在意。任然持续在为朋友们解答情感家庭健康方面的问题。
时间过去了两个月,有一天她突然私信我,想和我聊聊。透过文字和语音,我明显感觉到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她在某快递部上班做文员时,被老板骗了色也骗了钱财最后被抛弃,在我的斡旋下把钱要回来了8成。但晚上失眠睡不着,睡着了又做怪梦。。。。身心疲惫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隔着手机屏幕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用了很多方法。。。。。
现在她回老家在爸妈身边清养了一段时间后终于重新开始新的工作生活。我终于长舒一气。她给我打电话说:哥!有一天我结婚了一定带着另一半来四川看望你。 我笑了,很快乐。我亲切地称呼她:丫头
我们红尘中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自我感觉不堪的事情。那又怎样呢?跌宕起伏才是真实人生。人无完人。放下完美主义情节,放下过去。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前也经历6年苦行僧外道修行。没有魔就没有佛。
疗愈内在创伤、恢复人格平衡,疗愈从【心】开始。我们一起开始共修吧!
第一步:觉察自己。
觉察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状态。
在每一次情绪升起时,觉察自己正在害怕什么,内心有着什么担忧。情绪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最深的恐惧,是那个恐惧被对象触发,使得我们开始害怕,开始延伸出许多愤怒、伤心、紧张的情绪,然后才会驱动我们做出某些行为,以预防我们害怕的事情发生。 那份恐惧,多半源自过去的伤痛,是需要疗愈的。
这在佛学里,叫【观自在】。李笑来先生称它为【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列如今天有人无端指责你,你心里升起愤怒,这是自在认知。但你有了元认知能力或叫觉察观照的能力。理智告诉你:我的小我情绪升起;对方心灵有恐惧情绪所以才会向外指责来缓解释放他的恐惧情绪。
当这样观照觉察后。你获得了平静。
无法觉察自己的人,就会重复一样的错误。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其实,佛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寻。心就是佛,佛就是开悟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点燃心中的慧灯,想通了生命的真理,成为自己身心的主人。 丫头!你说是吗?
第二步:接纳。
受了 受了 一接受就了结了。当我们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时,切记,不要批判,如实地接纳它。批判与谴责非常容易在觉察之后产生,因为我们都希望不要痛苦、排斥痛苦,往往觉得恐惧、负面情绪这类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是不好的,而面对它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批判。
觉察到恐惧后,很容易忍不住批判,认为这些恐惧是不好的、不应该存在,要赶紧除之而后快。 然而,越多的批判,常常越无法让恐惧与情绪消失。所有恐惧与情绪,就像一个受伤胆怯的孩子一样,当他害怕的时候,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害怕,你这样太胆小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好糟,勉强自己表面上忍下来,但内心还是害怕得不得了。
同样地,恐惧与情绪受到批判后,或许会暂时压抑下来,但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来,日后又在同样情境下被勾起来,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多的情绪。请记得一件事:最有效的疗愈是爱。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变得有力量,让内在伤痛得以疗愈。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接纳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存在着。
我看见自己的没安全感,就接受自己正处于这种没安全感的状态,这种状态并无好坏,我此时此刻便是如此,这便是我此时此刻的样貌,是我当下存在的方式。 这不代表我们打算赖在这个状态,不做任何改变,或给自己找理由:反正我就是没安全感,所以我这样是「应该」的,「应该」尽量向别人索求陪伴。接纳,是拿掉所有的应该或不应该。
我没有应该要改变,也没有应该维持原貌。 [应该与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思考,在爱与接纳的角度来看,则是容纳一切,没有好坏对错的二元想法,不做切割。
记住:白色到黑色的调配过程中还有〔灰〕
不能非黑即白。那是极端思维。丫头!你说是吗?
第三步:转换
当一个恐惧或伤痛已经被觉察,也被接纳之后,就可以来到第三步:转换。意味着:放下因为这份恐惧所形成的旧模式、重复的行为,重新选择新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个阶段也包含「放下」。 放下,谈何容易。
人是有惯性的,因为需要安全感。用过去的模式过生活,虽然不见得舒服,但至少熟悉、可预测,较不会有意料之外的结果,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为了这份安全感,我们往往紧抓着一种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惯性来过生活。 所以,生命常常安排一些意外挫折,来帮助我们打破惯性,突破旧的生命模式。
比如:你原本的工作已经做得索然无味,毫无成长性可言,但为了心中那份习惯性安全感,你还是想停留在熟悉已知的生活方式,因此不想适应新的工作与挑战,也不愿主动离职。
结果有一天,公司宣布裁员,而你就是其中一个。这突如其来的意外,逼得你不得不离开原本的工作,找份新的工作,但也因此促使你开啟了新的人生方向,改变过去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
意外挫折多半是为了促使我们改变而发生的。但如果我们已经觉察到自己需要转换了,于是主动放下、主动做出新的选择,便不需要由意外挫折来逼迫我们行动了。
我们只需要观照自己觉察自己离开那份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工作环境 生活圈子所产生的些许恐惧。并勇敢地去面对那份恐惧。做出新的抉择
终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破茧成蝶 涅槃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