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廉,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第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野未来》《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倒立生活》等,文论随笔集《无法游牧的悲伤》等。部分作品译为英、韩、日、意、匈等文字在海外出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
一、求学与文学
1. 老师您出生在青海海晏,在德令哈完成中学学业,大学时又来到相隔千里的广东,您觉得这些多元的地域文化对于您的文学创作影响大吗?老师您如何看待这种迁徙与文学的关系呢?
王威廉老师:影响是很大的。我出生在青海的海晏,出了我们的县城就是草原。有马匹,有牛羊,一个人可以在草原上打滚,可以一个人读书,人跟大自然、跟天地独处,从而让我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后来来到了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市,出了城市、骑自行车15分钟之后就是戈壁滩了,那是一片一成不变的风景。这总会放大人的孤独,会让人想要表达,而这种强烈的表达欲与我的写作是很相关的。我的祖籍是陕西,但我出生后住在青海,以及后来至广东的迁徙,不同的文化认同带来了不同的可表达内容,我想地理上巨大的差异帮助我创造了表达欲。
作为中文系的学子,重要的是你如何来创造自己的表达欲,对这个时代保持一种持续的观察和思考,推动着自己去不断地表达。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
2. 老师您原来就读于物理系,后来转到人类学系,在坚定文学理想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经验。现在同学们也处于未来的十字路口,您对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天分、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建议呢?
王威廉老师:咱们的中文系实际上是特别敞开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学本学科的知识,读文学作品,文学是一种慢,它让我们没那么焦虑。另一方面可以有很多的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对于当下发展的焦虑,我觉得有时候我们考虑问题时要把眼光放长远,保全自己的爱好和天性的可能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是挺长的,有许多次的选择,不要后悔似乎更为重要。所以不要着急,草率做出决定。我本科毕业之后写过歌词,去卖过彩铃,想着把一个公司做大等等,当时都无非源于梦想,今天我们也没必要去嘲笑这样的梦想没有实现,而是因为那样的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甚至说能够给我们一个缓冲期,让我们晚一点做出最终的职业选择。不如我们让自己活得更加从容一些。如果当时我匆匆忙忙的,也许我现在当不了作家。当作家对我来说也是符合我的天性与理想的。
最开始我在物理系,其实一开始也希望能直接进入中文系,结果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如愿,后来经过波折最终进入了中文堂。而有些有着作家理想的同学来到了中文系,毕业后到如今反而也没有从事写作相关的职业,现在想来也可能是书写的愿望过早的被满足、缺乏了一个延宕的过程吧。文学在当下面临的形势其实也是相对严峻的,但还是有很多新的未来前景等待我们探索。 比如创意写作课程的设立,就是对于社会的变化做出的调整,带有了更多时代的特征。写作能够帮助中文系的学生进一步打开自己的思维,有更多的去向选择,更好的迎接未来。
3. 求学的过程中总会与师长、朋友交流,老师您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发生过什么趣事吗?
王威廉老师:我当时要转系的时候,需要理工学院的批准,当时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吴深尚教授在广州,我在珠海,交流不便,社交媒体当时也还没有发展起来,就以纸质的信件交流,我跟他的通信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他的信件对我来说特别珍贵,他和我深入探讨了科学跟人文的关系,他认真地倾听我的想法,直到我转专业之后,这些交流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财富,鼓励我保持初心。
二、在写作中触摸世界
4. 老师在讲述少年时来广求学时说过“自己也是被命运偶然地抛入了广东”,现在老师已经在广州定居生活,想问问老师对于北上广这一类“巨型都市”的看法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对于都市中建立文化认同这一问题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王威廉老师:关于“巨型都市”的概念,我所提出与运用的时间也算比较早,今天的现实延续了我过去对于“巨型都市”的看法。这类巨型都市它的看不见的部分往往比它看得见的部分更重要——看得见的部分,是高楼大厦,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而看不见的部分是它的背后比方说网络、金融、政治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它们也在不断的中心化、网格化。城市是文化生产的中心,不断在网络上向外辐射,相较于过去的辐射力更大、更强,城市文化在当下也越发的重要。
中国过去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乡土结构在今天基本上解体了,又一次进入了文明的大转型时期。我们今天去研究关注“巨型都市”的时候,可能还要看到它背后更大的一个命题。首先是中国的当代历史的核心经验的问题,可能已经转向了城市文明。在更大的视野来看,可能涉及的是整个世界在文明大转型的时期,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文明模式的问题。在未来,我们要思考的其实不仅仅是巨型都市能否创造出新文明的能力,还要思考我们借用技术,能否在别的地方,比如说乡村能够创立出新的文明的问题。
5. 老师您在书中也多次反映了科技发展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对于这一困境,想问问老师是如何看待的?
王威廉老师:我最早写作的出发点是自由表达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人和世界的关系。而关注点转移到科技跟现实的关系,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科技生活带来了生活本质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是现实跟虚拟是交织在一块的。一个作家写作不能对这样的改变视而不见,正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根基的时候,我必须要写它,必须要面对它关注它,因为文学它所关注的就是人的最核心的存在——身体及身体的处境。所以在当下,我们对于科技的发展还是要有一些了解,包括一些其他的学科背景,以一个更大的文化角度来理解现代生活。又比如我长期对于文化诗学的研究,就是希望从理论方面研究小说本身。我个人深层次的理想是传递写作之道,这些也是我觉得我创作当中必须要思考清楚的。
三、以往日寄予未来
6. 老师在创作上已有多年的经验,回望写作生涯,您心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您会用什么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写作生活呢?
王威廉老师:我觉得写作给我带来了最好的教育,正是因为通过写作,我才能够一直密切地观察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然后并从中不断的在思考人类的命运,包括我们个人的命运会发生怎么样的一种变化,我想文学所给予我的就是它永远是一种校正,让我能够更紧密的联系时代,更开阔地去理解历史。
7. 十分感谢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想问问老师对于中大中文系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寄语或期望呢?
王威廉老师:我觉得同学们的写作能力都是很强的,写作题材也是很多元的,我希望大家在未来学习当中要打通写作跟学术的关系,不要把写作和学术独立开来。学术也需要感性的认知,写作也需要一些理性的思维和理性的判断,希望大家在未来学习中不断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更好地结合,互相推动着往前走,让文章更有深度,让学术富于感性的细腻,让道路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