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介绍了零售业态的主要分类,以及零售业态演变的历史。然后留了一个疑问。很多零售从业专家认为,欧美和日本的零售业都分别经历了连锁店店时代、百货店时代、购物中心时代、便利店时代。似乎认为中国的零售业也会按照这个规律演变,也就是便利店肯定会成为下一个零售业的风口。于是资本扎堆、创业企业一个接一个出现。然而我们如何看待便利店这个业态的发展呢?中国也会跟日本一样进入便利店的时代么?
首先介绍一下便利店的定义:根据日本mcr协会定义,便利店的营业面积30-200平方米,商品结构中50%以上为食品,单日营业时间在14个小时以上。从日本市场的数据来看,每2000个日本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总数5.6万家),日均客流931人。
这5.6万家便利店中(在日本),7-11共有2万家,全家1.6万家,罗森1.5家。在全球,7-11共有6万家,全家共有2.4万家,值得一提的是,全家的7300家海外店铺都在亚洲(中国含台湾、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罗森的海外业务也都集中在中国、菲律宾、印尼等地。711的核心区域在日本、泰国、美国、韩国中国含台湾。其他欧美国家不到1000家。美国则为711的发源地。
我们上一章节讲到,日本的零售业发展路径基本是效仿美国的发展历史的。
美国便利店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美国便利店数量超过15万家,全球第一家连锁的便利店在1927年诞生于美国,也就是711的前身。现在美国top10销售额的便利店公司中,711排名第一位,年交易额348亿美金。共有9300多家门店。剩下9家公司中有7家是石油系便利店。而美国便利店主要的营收来源是燃料,营收占比70%。同时,便利店的集中程度并不高,top10强的营收份额占比20%左右。top100强的营收占比不足40%。
中国便利店数量突破10万家,其中石油系4.5万家。本土便利店突破10000家规模的只有美宜佳,突破1000家的本土便利店在12家左右。且地域性较强,没有出现全国范围或跨大区范围经营的便利店企业。
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便利店时代,是指类似于711、全家、罗森、全时这样的,以销售食品和日用品为主的便利店,而并非石油系便利店。石油系便利店一般以大型石油公司运营,选址在加油站内或者高速公路旁,作为燃料销售的补充零售形态,而无法成为零售企业所开展业务的参照。因此,去除石油系便利店的影响,在中美两国的市场上,真正取得成功的本土企业应该说还不存在。而起到模范作用的,是日本市场诞生的日系便利店。
我们对标一下其他零售业态。百货店:美国有联邦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在日本有三越伊势丹、高岛屋、在中国有银泰百货、新世界百货、王府井百货等。百货店的经营模式和商业逻辑得到了长期的确认。超市:美国有沃尔玛、costco,日本有永旺、伊藤洋华堂、大荣,中国有永辉、物美。以上公司的门店数量及营业收入都成长为上市公司,而便利店企业除了在日本本土以外,在中美并未有成熟的公司在运营。
那我们大胆猜测一下,日本便利店的诞生是日本国内零售市场的特殊性所引导而产生的。而日本便利店发展的市场环境,是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要提到日本战后的商业政策了。日本战后的商业政策的主题是一直在围绕着调和大型零售企业与中小零售企业之间的矛盾而调整的。在那个阶段就是百货店、大型超市与中小型零售企业之间的矛盾。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日本战后零售业市场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小零售企业所组成,而中小零售企业吸纳了绝大部分零售从业人员的就业。随着流通业的发展,百货店和大型超市通过采用新的经营理念、新的技术以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也导致中小零售企业的凋敝和衰亡。中小零售企业在此过程中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政府分别在1956年颁布<第二次百货业法>限制百货店新开业门店的数量和面积,又在1974年颁布了限制大型超市和百货店开业的<大店法>。
如此一来,随着对大型店的严格限制,催生了以加盟方式为主的便利店的发展。随着1974年大店法的颁布,第一家711便利店正式开业。而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便利店企业,都是以当时的日本大型超市为母体成立的新业态,比如:711(伊藤洋华堂)、罗森(大荣)、全家(西有)、ministop(永旺)、circle K (UNY)、sunkus(长崎屋)等便利店,凭借着购物便捷的特点,以及顺应通产省和中小企业厅的中小商业现代化的政策,成功登上了零售业态的主导地位。
那,中国零售市场,是否会像日本一样,进入便利店时代呢?这个问题抛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