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自唐宋的蒸青团茶过渡到蒸青散茶,又从蒸青散茶逐渐过渡到炒青散茶。中唐时绿茶的炒青工艺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了,唐代刘禹锡(772年—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在明代,炒青散茶经过虎丘寺僧的改良,开创了我国绿茶焙、烘的先河,使得香清味甘的烘青绿茶诞生在了苏州的虎丘。烘青绿茶是通过炭火产生热量,利用热风对茶叶进行干燥。得益于湿热作用,烘青绿茶的干燥过程中茶叶内可溶性糖类与氨基酸会有明显增加,虽然香气略低于炒青绿茶,但整体口感更加淡雅舒适。明人追求闲适、清雅、恬静的生活,茶以寄情,故烘青茶的出现极合乎其士人的审美情旨。青藤画派鼻祖青藤老人徐渭(1521年-1593年)说:“虎丘春茗妙烘蒸。”。
虎丘茶能称雄茶界与其精湛的制茶技艺是分不开的,尤在人工。虎丘所产茶叶数量极少,物以稀为贵。原料的稀缺使得茶叶的采摘、炒制、烘制过程由不得半点马虎,这就逐渐形成了精细、规范的制茶流程。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1547年—1598年)在《广志绎》里说:“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余观茶品固佳,然以人事胜。其采揉焙封法度,锱两不爽。”
说了虎丘茶的源出,那这个茶到底有多么好呢?来,从史籍上找找答案,让我们在明代文人的集体赞叹声中体会一下虎丘茶的魅力。
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代杰出文学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文徵明《茶具十咏图轴》就是其品虎丘茶有感而效仿唐代陆龟蒙与皮日休对吟的“茶具十咏”而作。图上绘青山之下古树森郁,藩篱之内茅舍两间,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一童子烧水炉正沸。画上方自题五言律诗十首,分别咏茶坞、茶人、茶笋、茶嬴、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后题记:“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二三种,乃汲泉吹火烹啜之,辄自第其高下,以适其幽闲之趣。偶忆唐贤皮陆辈‘茶具十咏',因追次焉,非敢窃附于二贤后,聊以寄一时之兴耳。漫为小图,遂录其上。”。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其时文徵明已经65岁了。那一年谷雨前三天,天池、虎丘逢茶叶盛事,文徵明因生病不能参与,他的好朋友就给他送来几种好茶。文徵老于是让童子汲泉烧火,自品评茶叶之高下。品后,绘图作诗,诗中赞虎丘茶“烟华绽肥玉,云蕤凝嫩香”,“重之黄金如,输贡堪头纲”。评价极高。
青藤老人徐渭在他的五言律诗《谢钟君惠石埭茶》有“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之句,伐是夸耀的意思,可见虎丘茶之美。隆万之际,独擎文坛大旗二十年的“后七子”领袖王世贞(1526年-1590年)赞虎丘茶为“虎丘晚出谷雨候,百草斗品皆为轻。”。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1585年-1645年)在他的《长物志》里说:“虎丘、天池,最号精绝,为天下冠...得一壶二壶,便为奇品。”。大家看,“堪头纲”、“伐虎丘”、“精绝”、“天下冠”、“奇品”,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词都为虎丘茶集于一身,可见此茶之精绝。
声明:本文为简书美食博主"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博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痴迷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