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心而敞,宽气而广——《管子·内业》
这是管子的名句,意思是说:要想思想浩大而勇敢,就要心胸宽舒、广有所容。
俗话说,花是浇死的,鱼是撑死的,人是气死的。。。百病皆生于气!
心平,会比较容易客观地看事物;气和,易于体会彼此立场,聆听弦外之音。心平气和,和缓执中,安泰庄重,能消弭争端于无形。生活中心平气和的人始终处于充实的良好状态。用和平等待的心情面对生活,你就会知道阳光其实并不少,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温暖。
心平气和,会让人想到一池静水,波澜不惊,明澈见底;心平气和,也会使人想起“心宽体胖”四个字。脑海中闪现的往往是弥勒佛那慈祥的笑脸。心平气和需要隐忍,更需要有宽广的胸襟。自古以来,心平气和就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心境。
《道德经》中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句话强调了做人行事要冷静。
做事急功近利,遇事慌乱无章,那么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世间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呢?
因此,如果想要迎刃而解地处理好事务,得心应手地打理好生活。
一颗冷静的心,必不可少。
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状态,是一种修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心平气和呢?
第一,要转变自己的态度,用开放性的语气对自己坚定地说:“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会像我想象的那么糟,他们都在期待着我成长和成功,我一定要用愉快的心情来回应他们,现在就让我用这种心情来试一试?”这样你的自主性就会被启动,沿着它走下去就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第二,多想想自己看他人脸色的滋味,这样就可以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来对待他人,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好时,要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去排解它,告诫自己:不要去理睬它,你要学会自我安慰。
第三,要培养自我控制情绪的意识。比如,经常提醒自己,主动调整情绪。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健康而成熟的情绪习惯。
第四,转移情绪,也就是暂时避开不良刺激,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可以转移的活动很多,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外界事物对你的吸引力来选择,如各种文体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谈、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
第五,放松身心,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深呼吸、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心身健康的人,体内气的运动一定是顺畅的。如果气的运动不顺畅了,身体就会感到不舒服。影响气的运动的最直接的因素莫过于自己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有这样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年迈的樵夫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到自己的床边,递给他们两把斧头,并告诉他们:“谁在一天之内砍的柴最多,谁就可以继承我的这一份家产。”两个儿子听了,便带上斧头上了山。
大儿子做事急于求成,一上山便卖力地开始砍柴。可是父亲给他们的这两把斧头都是又锈又钝的斧头,砍起柴来非常费劲。大儿子一开始砍柴速度非常快,可是渐渐的体力不支,砍一会儿就要休息很久。小儿子却恰恰相反,他花了半个上午的时间先把斧头磨锋利了再上山打柴。半天的时间便砍得和兄长一天砍的一样多了。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性格急躁的人遇事求速,急于求成,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遇事沉着冷静,是人生的大智慧。
不急躁,方能不迷乱:不莽撞,方能有建树。因此,遇事先静心,做事莫急躁,凡事定心后再做决断,以沉着的态度做好事,以优雅的姿态做好人。
《菜根谭》有云:“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做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人,哪件事都想有所收获,可是最终往往一无所获;而做事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实地的人,因为心静沉稳,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心有多静,路便能走多远。心有多静,生活便有多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