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指学生在社会中从家人、老师和朋友处所获得的帮助,以及对这种帮助的感受和利用程度,对学生的心智发展起到重要的维护作用。
情感支持是社会支持之一。父母的情感支持能给予孩子安慰、理解和亲密感,父母的评价支持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但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较少,很多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不能听自己诉说烦恼,不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得到父母的肯定性评价较少,受到父母的否定性评价更多。
我国学生感受到的同伴支持也比较少。
老师是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他人,但学生得到老师的情感支持并不充分。
情感不仅仅指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泛指人的一切感官的、机体的、心理的以及精神的感受。情感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寄托,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感支持一般泛指感情上给予的一切鼓励、关心、爱护。有人说:温暖是什么?温暖就是在我哭泣时旁边递过来的手帕;也是在我饥饿时,妈妈做的一碗热腾腾的面。情感支持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在某个不经意间就感觉到了这种情感上的支持。
教师情感支持的本质就是教师在交互行为中对学习者情感的反馈,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理解、尊重等,包括积极关注、表达关心与理解、倾听学生困难、尊重学生人格、给予学生鼓励等。
情感支持是师生互动中教师情感表达的外显行为,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建立积极氛围、敏锐意识学习需要并反馈、关注学生观点等。积极氛围主要反映师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情感联结、相互尊重与喜爱的学习意境,包括语言及非语言方面的交流互动。教师敏感性主要反映教师对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习者的支持的及时性,即及时发现学习者的需求并积极引导与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索等高阶学习。关注学生的看法更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思想,支持与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表看法、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等。这三个方面,是激励和提高学生动力的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不断交互反馈的过程。但通常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情感支持的感知与教师提供的情感支持的真实意图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有时,教师绞尽脑汁的情感支持付出,希望能激发学习者的共鸣,但并不能为学生所全部感知,甚至还有可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所以,最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情感产生影响的就是学生感知的那部分教师情感付出。
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教学不仅包含着师生间知识的传递、认知的交互,更时刻伴随着情感的交融与共生。正如罗杰斯所说,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问候、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教师应多积极地表达赞扬与期望,这样可以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满足情感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从而给学习者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进而促成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形成。
要提高教师的敏感性。对问题有预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安排,能够意识到学习者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应与帮助。因为及时反馈不仅能促进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掌握,更能让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得到正强化。同时,不仅要顾及整个学习群体的大问题,也要学习者个性化的必要关注,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来提高个体完成任务的信心;利用学习同伴,使学习者产生归属感,消除孤独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要关注学生观点。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并利用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可以通过表达自我观点来不断增强自我成就感,满足与老师、同伴间的知识、情感交流的需要,完成任务而渴望得到老师赞许和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是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现实回应。
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道:“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此言得之。(18.5.1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