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切唯心造”,真心的妙用性体现在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心念也是一种能量,现代量子物理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种不可见的能量,心念确实对心念所及对象产生了作用力。西方文化中有一句很有认可度的箴言:“性格决定命运。”对此句的阐释如下:“留神你的想法,它会成为你的行为。留神你的行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留神你的习惯,它会成为你的性格。留神你的性格,它会成为你的命运。”这一链条,清楚展示了人心中最初的一个念头如何决定人最终的命运。《雪漠大手印实修偈颂》言:“佛由此心修,道由此心证。德由此心积,功由此心成。福由此心积,祸由此心生。”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转化为行动,便产生了真实的结果。历史上诸多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究其发端,也不过是一个心念。《史记》载,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项羽看到其盛大场面,便说:“彼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在咸阳看到始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心念的种子由此种下。当陈胜吴广迸岀那振聋发聩之问时,项羽刘邦早已给出了答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心,即是种子。故而,儒家注重立志,想成为圣人,必先立圣人之志;佛家修行首要也是发愿,具佛心,即智慧心和慈悲心,如此,以心念之种子力量,经过精勤努力,终成参天大树。心念所具力量,是心之运用的前提条件。非真心状态之心,运用的结果可好可坏,一切随心念之变化而变化。而真心之妙用,取其德,取其功,取其福,修佛证道,皆因真心之智慧。
真心的妙用(注:【真心的妙用】真心照万物,万物自清明。不将分别意,扰乱自家心。世上本无事,奈何自乱心?聊将旧时意,化为朗月明。风拂心头意,喃然如静泣。晴阳勿醉眠,告尔妙消息。大喝一声后,万法顿成空。空中有妙慧,何必他方寻?——笔者所撰《雪漠大手印实修偈颂》),是真心之体的“静”与真心之用的“动”的完美结合。真心能够清清楚楚地觉察到世间万物,并以其灵动活泼应对外境的变化,但真心本体不摇不动。印度禅宗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有一首偈子:“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随万境而转者,并非心之本体,而是真心的观照智慧,无论宇宙万象如何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真心都能做如实反映,如流水一般,具有随顺性和包容性。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其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等特点,正是真心妙用之特点,随流认得性,却不改心之本体,故而无喜亦无忧。无喜亦无忧绝不是指真心对外物没有反映,如木石一般,而是心体莹然安静,能观照外物,却不受外物动摇。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正是真心妙用的一种体现,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生起悲喜之心,但对于外境的变化和个人的心境,真心是有觉知力的,只是不将此视为得失,不因此而受到牵绊。
真心的妙用,不在刻意的事物之上,也并未脱离生活。《真心直说》言:“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行西住,吃饭着衣,拈匙弄箸,左顾右盼,皆是真心妙用现前。”既然真心妙用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将日常生活诸事皆视为真心妙用?显然不可,原因是“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即不在真心状态的人,做着日常生活诸事时,并无真心的觉知和观照,大多因习惯性和熟练性而重复着无意识行为,穿衣吃饭皆是习惯动作,以至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因此,即使真心妙用就在眼前琐事之上,也无从得知。而处于真心状态中的人,同样施为,真心不曾昧却,“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对眼见耳闻,鼻嗅口谈,手执足奔,这所有的动作和接触对象,都有清明的觉知和观照。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爱不落下》“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著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