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如何平衡纪律与关爱?

原创非首发,已发公众号:静树的向阳花苑

回想起上周星期四的那个晚自习,我的心绪依旧难以平复。透过监控屏幕,我清晰地看到,班上那位男同学在任课老师的注视下,公然将课桌挪到一旁,与旁边的同学嬉笑打闹,仿佛课堂纪律对他而言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无视了课堂的庄严与秩序。打闹过后,他又转过身,与前后同学聊起了天,完全不顾及老师的尊严。

那一刻,我怒火中烧,仿佛能感受到任课老师内心的无奈与挣扎。老师多次用言语制止,但那位男同学却像脱缰的野马,根本不为所动。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责任重大,这样的课堂纪律,我绝不能坐视不管。

然而,冷静下来后,我又开始犯难。这位男同学并非初犯,他在寝室里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头疼。无论是午寝还是晚寝,他总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吵得寝室里的其他同学无法入睡,连寝室老师都频繁向我反映情况。面对这样的学生,除了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深知,我不能因为追求纪律的完美而将他孤立起来,让他坐在教室的角落,远离其他同学;我也不能剥夺他与寝室同学相处的权利,更不能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

在这个敏感的教育环境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家长的不理智反应,给我带来无尽的麻烦。因此,我必须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既要维护课堂纪律,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家长的信任。

思前想后,我决定采取一种更为温和而有效的方式。我将这段监控视频转发给学生的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幸运的是,家长非常配合,主动提出让孩子站在教室自习,以此作为对他的惩罚。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至少对他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网络上家长们对教育的吐槽:作业要家长督促,孩子犯了一点小错也要家长监管……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老师们“不敢管”的无奈。

作为老师,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如何保护好自己,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对学生的管教,而是要在管教的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要避免引发家长的不满和冲突。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引导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在面对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惩罚。

当遇到愿意配合教育的家长,是老师的幸运。但在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之前,我们也一定要征得家长的同意,并确保惩罚的方式合理、适度。毕竟,学生是家长的宝贝,我们要防止因惩罚不当而引发家长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影响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

此外,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确保自己的教育行为合法合规。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学校和教师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管教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班集体中,遇到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时,我们或许无法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让他们改头换面。但请记住,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去等待那些迟到的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平衡纪律与关爱的重要性,我们既要维护课堂纪律和秩序,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

当遇到难以平衡时,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只有家校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才能更用心地培养出既有纪律意识又充满个性与创造力的新时代少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