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词:了解对方的动机:如何倾听
情景一:对方拒绝开口,并且火冒三丈
应对方式:引导
我们应当主动去倾听,去了解“事实”,鼓励对方分享观点,有几点要求:
①真诚:发现对话中一些敏感的,有重点反应意义的词汇。例如:还可以(敷衍感→存在不满意→引导得到对方反馈)。随便(我不想思考/你惹我不开心了/...→语气和情绪不对劲→反思和引导)。重视对话中的情绪感受。
②好奇:引导对方说出沉默或暴力的原因。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自己的关注点,能够起到扩展对话的可能性的作用,削弱对方的恐惧心理。例如:“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而不是“你怎么这样想!”这里也存在个语气的问题,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也不同,表达好奇多用一般疑问句比较好。
③坚持与耐心(在书中这是两个点,我把它们归位一类):坚持什么呢?坚持相信真相,坚持的问自己why。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是很难立即扼制住的,等待对方回归正常思维需要耐心也需要坚持。这里要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而在这个世界内,可以以“好奇”的心态交流,以“请教”的方式满足别人的心理。例如:“你看这样理解对吗”“这个是什么原理呀”......
④鼓励对方探索行为模式
划重点
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定义。一段故事发生,而我们接受到的对方的情绪仅仅是这段故事的结果consequence,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故事,最终导致矛盾的发生。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到SCQA模型,作为不了解事情的我们,应当转变为Complication→Situation→Action→Question,Complication冲突产生后,要想办法还原场景,具体的行动方法表现在
1. 询问观点,
2.确认感受(这里可以用语言和行为对比),
3.重新描述(简练概括观点),
4.主动引导(表达自己觉得可能的看法),
过程中反问自己,有没有什么遗漏,原因抓住了没。
2.关键词:赞同+补充+比较
上一个观点讲的是自己行动的方向,这个主要在说内容的表述。关于这一点,根据以前听到的一些内容也有所理解。首先,给予对方满足感,就是要表达肯定,夸对方。在一个适当的场合夸别人能提高别人对你的认可。比如:(在老师面前)xxx是个非常负责的人,每次上课前都会及时联系授课老师,学生请假课程冲突考勤到勤的情况也及时记录和反馈。
可是,一味的夸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源于“是不是有目的性”“奉承罢了”,所以一段赞同表彰后常常会出现“补充”。例如,可是我们希望xxx可以更多的考虑到同学情况,有些同学因为特殊的事情只迟到了几分钟就被他记下来了。这是对上面优异表现的一个补充,另一个角度的表达。
然后比较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我觉得你做事情真的让人没话说的好,可是因为偶尔迟到一两次可不可以放缓一下呢?我们都是大学生了,对自己也应当有时间概念了,过于严格的管理有时候不一定是个积极的方式呢。
3.关键词:
(这一章我概括不出第三个关键词了,那我就来简单总结下我的收获吧)
对于内容的理解我都是套用思维模型的方式。就像每一章里都强调的“事实”和“真相”。往往发生矛盾是因为双方各有依据,掌握的事实不同。所以终点是双方达成统一—以一个事实为根据。最直接的运用是POA行动力模型,Partner双方Objective共同的目标掌握的事实。而这本书针对这个目标的表达和表述展开提供方法和依据。首先是从环境,改变气氛也就是维持安全感的气氛,建立共享观点库。然后从自身,自身的表达,在特定场景下如何合理表达出,如何软化语言,如何引导话题。自身的反思,自己的情绪化表现,自己的行为表现,自己的关注方面。自身语言的具体表述,抓住对方心理给予满足感,给予建议的同时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意。
书本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了解之后要更多的联想和运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把握住与人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