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46》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今天是戊戌年辛酉月庚午日,八月廿六,2018年10月5日星期五。
船山以"毋自欺"不是"诚其意"的注脚开始着手布局,剑锋直指"诚意的根底在于正心"的立论。篇幅之巨以六章论,首先因为这是先儒未发的议论,其次因为缜密详谨的必然需要。
既然"毋自欺"不是"诚其意"的注脚,那么,"毋自欺"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呢?
船山说,毋自欺是对意不诚者的"照妖镜",对意不诚者形成揭露展示的一种反衬作用。
自欺是不诚。如果想要实现无不诚的境界,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一个诚字。那么,诚是什么呢?诚是一股心之所向的力量,诚就是把已知的道理,每当意识发动时就撞将过去,教他撞个满怀;诚作为一股心之所向的力量,发挥着载体的功能,携带着我本有的正心,通透无误地契入到我将面对的事物上,使我的意从这正心上面生发出来,不变形不走样,好像竹笋般始终是这个样子。就这样扑满穿徹,一直诚下去,不使他中间招致自欺,就叫做毋自欺。
《四书章句》上说:"毋,是禁止之辞",但禁止有两种形态,比如说禁止诉讼,一种做法是不作为,不受理案件;另一种则是勤政爱民,及时公正地处理案件,惩恶扬善,所以,从禁止的角度切入,并不能确保实现诚意的目的。
如何实现使意为诚的目的呢?根底还在于心,内心中须涵养正义的原则和笃实的义理作为克敌致胜的依据,不然,不顾内心,只管应对,这种行为就算不是自欺也是一种听任放纵,这种行为是自欺而遏绝之,更不要说意识的发动往往仓卒,情势往往来不及禁止,这种情况下,不仅禁止自欺的目的没有达成,进而导致中心交战,意识因此为之而乱,请问,纠结中的意识如何滋长出善端呢!这种没有根底的仓促应对,犹如张着没有箭的弓冲进白刃阵群一样。所以,经文中都是在说"诚其意",不说"择其意"、"严其意",所以,"毋自欺"不能是"诚其意"的注脚,它仅仅起到"照妖镜"的功效,而"诚其意"的注脚另有他事,就是本章立论的"正心"。从确立正心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禁止自欺的角度入手,这是诚意功夫的要点。
上面论述的是意识发动之时,接下来要进入"慎独"的环节。首先,当意识未发之时,我们不能预先拟制将要发动的是善机还是恶机,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容涵养,所以,意识未发之时,不应该急迫迫的逼着把好意发动出来,而意识发动之后,也不应该强为补饰,避免成为掩饰恶而表现善的小人,由此可见,这也不能,那也不可,是不是正反映了"己所独知之时"的可贵呢?是不是这就是慎独功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呢?不对。
明天继续讲解"慎"的正解。
船山的论述虽然缜密详谨,初读甚为困难,但熟读一二可知,其实完全可以掌握,原因在于他运用的方法,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对传统哲学概念全新的解读中构建出来的。当他重新解读了"慎"字的时候,新的思想大厦早已立定根基。
何足惧哉!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