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帝王中,敢自诩“十全”者恐怕只有乾隆一人。“十全老人”的名称来自于乾隆的《十全武功记》。乾隆自负文治武功为古今第一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因为廓尔喀求和,乾隆亲撰《十全武功记》,将即位以来的十次战争拼凑为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实际上,这十全拼凑得十分勉强。十次战争中,有三次是一分为二出来,即把一次战争分成两次。十次中有四次是失败的,而且对金川之战胜得尤其不光彩。
乾隆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除了把“武功”拼凑得十全十美,他还时时处处,要超越历史,创造纪录,他十分看重自己在历史排行榜上的位置。
他乐此不疲地把自己和历代帝王比较,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自己确实是伟大得无与伦比。开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后来是比政治安定,比军事成就。在这些都比无可比之后,他开始和历代帝王比年龄、比在位时间、比儿孙数目。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而乾隆六十年的禅让之举,乾隆把它当成了六十年统治的完美压轴,权力的完美交接,标志着他成了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人”。
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
在举行传位大典之前,乾隆皇帝得意扬扬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秦始皇以后,禅让都是徒有虚名。三代之时,虽然有过尧舜禹禅让的盛事,但是授受者都是异姓,充其量可称为“外禅”。只有他举行的禅位大典,是空前绝后的“内禅”。也就是说,他比尧舜还要伟大,真是千古第一全人。
尽管禅让之举准备了很久,乾隆还是担心,因为自古及今,还没有一个太上皇是幸福的:唐高祖李渊还没当够皇帝,就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下了皇位,当了九年寂寞的太上皇之后,悄无声息地死去。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后,日日在儿子的猜忌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和朋友一个个被流放,最终自己被儿子软禁,郁郁而终。中国历史上的另几个太上皇,比如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也无一不是悲剧人物,下场都十分悲惨。因此,乾隆仍把权力死死攥在手中,虽然退了位,他还是处处昭示自己仍然是一国之主。
当然,遗憾是永远存在的。处处彰显完美的皇帝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最大的遗憾是陷入了一场没能取胜的战争,那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之战。
事实上,镇压这次起义最后耗费了清王朝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使清军损失一、二品的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四百多人。
可以说,正是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结束。大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而在战争中,太上皇的生命一天天走向终点。
回顾乾隆的一生,其实是功过参半,他早期励精图治,关注民生,并将清朝版图扩展到了最大,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而另一方面,乾隆帝中后期喜爱奢靡,吏治败坏,文字狱又扼杀大量人才。而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让中国错失了与工业革命世界的沟通机会,最终失去世界第一的位置,沦为备受欺凌屈辱求生的弱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