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别名桦树、桦木、桦皮树等。落叶乔木,树皮白色,薄如纸,木材细密,可做家具。树皮可提取桦胶、桦皮油,叶可作染料,种子或煤油。
白桦最高可长到27米。白桦树曾经长过树枝的地方,后来树枝掉了,留下的树皮疤痕,象一只只眼睛——上下结构的小括号纹理内还有圆圆的纹理。白桦树一年年的长高,树皮至下而上会有不断增加的“眼睛”。其他树种在长高过程中尽管也不断会有掉落的树枝,但没有一种树会象白桦树那样留下象眼睛一样的疤痕。这也就是白桦特别有美感的地方,很多画家都把她作为描绘的对象。
白桦生命力强,在大火烧毁森林以后,首先生长出来的往往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白桦一般生长在海拔400-4100米的山坡或林中,适应性大,分布甚广,尤喜湿润土壤,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
白桦喜欢阳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喜酸性土,沼泽地、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深根性、耐瘠薄,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蒙古栎混生或成纯林。天然更新良好,生长较快,萌芽强,寿命较短。
白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东部、朝鲜北部、日本、白俄罗斯、乌克兰、欧洲中部、北美的落基山脉、非洲部分地区亦广有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在草原上、在森林里、在山野路旁,都很容易找到成片成片茂密的白桦林。在中国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均有成片纯林,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区、西南山地亦为阔叶落叶林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的常见树种。
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白桦树植物物语:生与死的考验、纯洁、刚直。
在俄罗斯诗人的笔下,白桦林挺拔、 高洁,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坚强的信念……
在苍茫的俄罗斯大地上白桦树是最常见树种,因而被称为“俄罗斯树”。这种概括意义不仅说明了白桦树在俄罗斯生长的普遍性,也表明俄罗斯人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
白桦树在俄罗斯神话中也是一种神树,它象征着故乡、故土。因为远方归来的人一看到白桦树就会想到自己温暖的家。
俄罗斯人视白桦树为美丽、纯洁,是女性的象征,它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和美丽。白桦树不仅仅是女性象征,同时也是爱情的象征。青年男女会在白桦树下约会,让白桦树见证他们的爱情。俄罗斯人习惯将亲人葬在白桦树下,或者在亲人的墓上栽一棵白桦树,由此,“爱到白桦树”是指爱到自己进入坟墓的那一刻,忠贞不渝。
白桦树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学艺术中成为永恒的主题和永远讴歌的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白桦树与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化、宗教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白桦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出俄罗斯民族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二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在付注了三千万士兵的生命后才获得惨胜。战争之后,各种战争文艺佳作迭出,其中大量的作品跟白桦林有关或发生于发生过白桦林的场景之中,在这里我选出3部,供亲们欣赏了解。
第一部:《活到黎明》 贝科夫 小说作品
1941年深秋,年仅19岁的伊万诺夫斯基中尉所在部队被敌人包围,在历经艰险冲出包围圈后,他意外地发现了隐藏在白桦林深处的一处德军庞大的军火库。回到已方部队后,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个情况,但上级对他并不信任,不过仍允许他挑选一支 由10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炸毁德军的军火库。此时严冬已经来临,大雪弥漫,积雪已达膝盖,小分队滑着雪橇,身穿白衣仓促出发了……
在越过德军的几道封锁线,到达指定地点的时候,小分队已经损失惨重,只剩伊万诺夫斯基和另一名战士了。更为糟糕的是,德军的军火库已经搬离了原来的地点,不知所向了,只留下一些遗迹证明它曾经的存在。
很快他们在一个村子里遭遇了德寇,另一名战士也很快牺牲了,伊万诺夫斯基身负重伤爬到白桦林中躲避。这时,他身上仅剩一颗手榴弹了……在林子里,他看到大批德军正向莫斯科方向进发,他担忧首都是否能在这严峻的考验中挺住……
他想到自己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战友们也已经全部牺牲,自己又身负重伤,身上仅有一颗手榴弹了,回又回不去了,而且即便回去了,也很难被组织信任,自己该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爬到公路上去,反正见到敌人就炸,能多消灭敌人一个就算一个,如果能炸死一个拎公文包的德军上校就更好了……为祖国母亲献出自己的所有!
他艰难地爬上公路,在风雪中煎熬了一夜。第二天黎明,一辆德军的运载草料的马车出现在他的眼中,两个老迈的德军后勤兵发现了卧在公路上的伊万诺夫斯基,他们一边向他开枪,一边小心谨慎地向他靠近……伊万诺夫斯基用尽最后的力气拉响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结果一名德兵被炸死,而另一名却逃跑了……
白俄罗斯著名作家瓦西里·贝科夫总是以真情实感和深沉的笔触把读者带回到残酷的战争年代,小说的情节也一如战时的事态发展那样,瞬息万变、跌宕起伏、异常紧张惊险;小说的结尾又几乎都是悲剧性的——身负重伤的伊万诺夫斯基中尉在黎明前奋力爬上公路,解下手榴弹,誓与敌人同归于尽……作者反复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通向伟大的胜利之路,是由无数爱国者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活到黎明》这部小说获得了苏联国家奖,并被列宁格勒制片厂在1975年拍成了同名电影。贝科夫创作的核心内涵:就是战争中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在极端情况下的性格表现。他在作品中探讨了很多有关战争的敏感问题。
第二部:《生者与死者》 西蒙诺夫 小说作品
把毕生精力献给卫国战争文学的老作家西蒙诺夫,他的代表作当推三部曲《生者与死者》。这部长篇巨著约160万宇,创作时间长达16年,作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从个人的记忆和感受上升到新的高度。
小说以宏大的气势展示了卫国战争的全过程,从1941年夏天德军发动突然袭击、苏军节节败退写起, 一直写到白俄罗斯会战胜利为止。
州报的记者辛佐夫正在休假时,战争却突然爆发,他立即告别妻子玛莎赶回地处前线的报社。沿途他目睹了苏军失利时的混乱局面和军民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辛佐夫已无法找到自己的报社、于是就地加入了谢尔皮林指挥的某团任政治指导员。该团突围后被送往后方整编,车队途中遇敌被截成两段,过桥的与没过桥的成了生者与死者。辛佐夫受伤被俘,后又侥幸逃脱, 历尽艰险回到莫斯科,但因在白桦林的战斗中丢失了证件而失去了党籍和军职。回到莫斯科后因没有证件而不被组织信任,妻子玛莎也去敌后工作了,他只能改名易姓加入志愿上前线的工人队伍而成为了一名机枪手,并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立功。谢尔皮林则在该战役中担任某师师长。
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已由师长升为集团军参谋长的谢尔皮林,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斗并屡建战功。谢尔皮林的性格在他对待事业、家庭、战友和上下级的态度上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辛佐夫也已成为谢尔皮林部队中的一名营长,因俘虏德国将军而获红旗勋章,他在战斗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军医塔尼雅在那次突围中受伤而留在老百姓家,后参加了游击队。她在再次受伤后回到后方养伤。辛佐夫在前线听闻妻子在敌后被敌人杀害,悲痛欲绝。塔尼雅伤愈后回到谢尔皮林的部队,并在那里巧遇辛佐夫,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
1944年夏天。集团军司令谢尔皮林参与规模空前的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收复失地,把德军赶出国土。小说在以磅礴的气势描写大兵团作战的壮观场面时,继续浓墨重彩地抒写人物的命运。谢尔皮林在医院里与军医巴兰诺娃相识,并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深谙军事艺术的谢尔皮林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幸的是, 在胜利即将来临之际,他在前线被流弹击中身亡。斯大林下令隆重安葬。
军医塔尼雅在一次白桦林边的战斗中,击毙多名德军而荣获红旗勋章,她与团参谋长辛佐夫结合了,但却偶然获悉辛佐夫的妻子玛莎牺牲的消息为误传,十分痛苦,便决定离开辛佐夫,让他与玛莎团聚。
小说在苏军即将挺进柏林时结束。1967年,苏联导演斯托尔佩尔执导的电影《复仇》,剧情内容就取材于《生者与死者》。
第三部:《永远十九岁》
巴克拉诺夫 小说作品
1943年秋天,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十九岁的中尉沃洛佳·特列季亚科夫离开了军校,追赶到他应该去报到的部队的驻地。他被分派到炮兵连任指挥排排长。在一次白桦林中的战斗中,他不幸受伤,在乌拉尔野战医院有个叫萨沙的姑娘,经常来医院帮助护理伤员,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
有一天,特列季亚科夫和萨沙坐在走廊的窗台上,听萨沙讲述两个月前牺牲的一个也叫沃洛佳,并和他同龄的人的故事。
特列季亚科夫伤愈出院了。在火车月台上他搂住萨沙,使劲地吻了吻她,跳上已经启动的列车。列车驶上了弯道,长长的车身弯成了弧形。萨沙不见了,消失了,在他的嘴唇上还留着她泪水的咸味。
他回到了部队,排里也添了几个新人。1944年,异乎寻常的早春来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下来,排里又倒下了一批战士。特列季亚科埋葬好战友,心里不时想到萨沙,想到母亲,想到前面就要到敖德萨,到黑海了。妈妈来信提前祝贺了他的生日:4月28日他就满20岁了。这天夜里,他们攻进了车站。一发炮弹打断了他的胳膊。他坐上卫生马车,马在路上迈着稳健的步子,驭手抖动缰绳催促着它们。突然听到一阵冲锋枪的扫射声,他倒了下去。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
作品的构思始于当时正在拍摄依据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一寸土》改编的电影。扮成战士的演员在掘壕堑,在挖开的战壕里作者发现了一具青年军官的遗骸,多年来他一直苦苦思索:“这个无名军官是谁?”作为一个幸存者和无名军官同龄的人,他决心试图以对主人公——19岁的中尉特列季亚科夫短暂而平凡的一生的追述,来再现战争中这一代人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特列季亚科夫战前的命运是不幸的,父亲的无辜被捕,给他和他的母亲及年幼的妹妹带来了厄运。但战争伊始、在年龄还不够征兵的情况下就主动报名上了前线。他并没有在战争中建树丰功伟绩,而只是象干千万万普通战士那样尽到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他三次负伤,两次重返前线,最后一次带着对胜利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于一瞬间埋入地下,无声地长眠在远离家乡的乌克兰大地上。
作家通过对战争日常生活细节(战斗、负伤、住院、感情等等)和主人公在各种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及感受细致入微、朴实无华的真实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年青中尉形象。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似乎刚刚起步,便抵达了终点。读完本书,读者会从心底深处喊出:他是永生的!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