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 山
过了壬午年的冬至,就进入了数九寒天。
此时的赣州,还是一派秋高气爽的气象,路边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街上的花坛依然姹紫嫣红,既没有秋的萧瑟,也没有冬的寒意。
冬至后三天,冷空气迅速南下,一夜之间赣州的气温就骤降了12度,凛冽的北风长驱直入,呼啸而来。突如其来的降温,使气候一步就跨入了严冬,前两天还穿着秋衣的赣州人,不得不换上了厚重的冬装。
天空变得阴沉沉的,布满了酿雪的同云,那天中午我去文清路逛街,离开超市的时候,外面就沙沙地下起了冻雨,售货员冷得一边搓手,一边跺脚,望着门外喃喃地说:可能要下雪了!
下午我们在赣州饭店开会,会场里开放了暖气,完全感觉不到室外的天候,一直到会中休息时,才发现外面已经在下雪,雪花如柳絮纷纷扬扬,弥漫了整个赣州城。屋顶的大平台上已经铺满了一层薄雪,饭店的员工喜出望外,走到雪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仰面朝天,任雪花飘落在自己的眉脸上。
晚上我们出去看戏,天又下起了雪,看完戏从赣南剧院出来,雪还在不停地下,但地上却看不到积雪。
我觉得赣州下雪与南昌不同,南昌下雪不会很快融化,赣州却是一边下雪,一边融化,好像雪既下不大,也留不住,落在地上就变成了雨。
我的猜测有些主观,那天的后半夜,赣州就下了一场大雪,据说这是一场二十年未见的大雪。
第二天早晨起来,走近窗前,拉开窗帘,一道刺眼的雪光反射进来,把房间映照的格外明亮。打开窗户伸出头一看,外面已经是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对面的楼房上、行驶的汽车上、还有马路两边的人行道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红旗大道的行道树挂满了雾凇,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早餐过后,天已经放晴,我和另一位记者朋友相约,出去看看赣州的雪景。
业外阳光普照,路边的雾凇开始融化,树上露出了点点绿色,我们走在行道树下,水珠“嘀嘟嘀嘟”地落下,落在我们的外衣上,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
南门广场又热闹起来了,昨天收了摊的瓷器展销,现在又恢复了营业,老板一边摆放瓷器,一边接待顾客的光临。可能是学校停了课,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在广场的雪地上追逐嬉戏,玩打雪仗的游戏,你一团雪掷过来,我一团雪甩过去,玩得特别地开心,叫声和笑声不绝于耳。
经过文清路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路旁的树木歪歪倒倒,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到处都是断桠残枝。被风刮断的电线,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掉在地上。园林部门的绿化车,正在清理树上的断枝,供电部门正在抢修受损的线路。文清路上的单位员工、街道居民、沿街商户全部出动,帮助清理道路,铲雪的铲雪,扫雪的扫雪,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场面。
从文清路乘车,来到八境公园。往日热闹的公园,此时却显得十分冷清。这里的雪下得比市中心大,整个公园都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亭台楼榭,小桥曲径,都笼罩着一层厚厚的白雪。那些越冬的花卉,花依然开得十分鲜艳,却全部被压在了雪褥的下面。高大的松柏树上,压着一层层、一堆堆的积雪,树桠下挂着一串串粗大的冰凌,冰凌晶莹剔透,就像是水晶的钟乳石。
八境公园的雪色最浓,景色也最美,这里的雪景别具一格,洁白而多姿,高贵而典雅,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画,只是可惜游人太少。
盘桓了很久,好不容易才遇上一家三口。年轻的母亲头上裹着围巾,双手推着一辆童车,童车里坐着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脸冻得红朴朴的,孩子的父亲拿着相机,在童车前面不断地拍照。看到他们,我有些惊讶:这么冷的天,带着孩子出来,就不怕他受冻感冒吗?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观赏雪景吗?他们看见有人来了,请我帮他们拍一张合影。我不断地变换角度,选取了不同的背景,一连给他们拍下了十几张全家福。他们看了我拍的图片,觉得十分满意,再三地向我表示感谢。
公园东北角的八境台,是赣州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大文豪苏东坡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而闻名。此时朱楼碧瓦的台阁,已经被冰雪掩盖了大半,飞檐斗拱下垂挂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冰凌。我们踏着结冰的台阶,小心翼翼地登上高台,高处寒风凛冽,寒气逼人,举目远眺,半个赣州城尽收眼底,一派大雪倾城的气象。章江、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形成三江合流的独特景观。两岸的田野、村庄、工厂,一派银装素裹。远处的山峰,此时也陷于了雪色朦胧中。
东河的建春门浮桥,悄无声息地卧在江面,如同一条宽阔洁白的哈达。几只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涌金门码头,船顶上盖着一层厚雪。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借用来形容眼前的景物,虽不算十分贴切,但意境却是大同小异。
从八境台下来,走上古城墙,给人的又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古城墙修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先去了八境台下的古炮台,古炮台扼三江要冲,地位十分险要。十几门铁炮架在炮台上,黑洞洞的炮口正对着江面,透射出一股凛然的杀气。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攻打赣州,都因城防固若金汤,而没有被攻破,由此赢得了“铁城赣州”的称号。如今历史的烽烟已经远去,炮台和铁炮也成为了文物,留下的是一个个守城保家的传奇故事。
走过古炮台继续前行,城墙的步道上铺满了深深的积雪,雪道沿着城墙蜿蜒前伸,犹如一条又长又厚的洁白地毯。我们踏着半尺深的积雪,缓缓地移步向前,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城墙上的铭文砖,铭文砖的年代久远,从北宋到清代的都有烧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砖上的铭文,不仅记载着烧制的年代,还记载着督造的官府和烧制的窑口,浮现着中国古代的生产责任制,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走到花园塘附近,迎面过来几位摄影爱好者,他们背着摄影包,年龄都在六十岁上下。我们上前与他们打招呼,他们知道我们是外地游客,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赣州的景点,脸上洋溢出一种乐观的自豪感。
他们在城墙边支起三角架,装上长焦镜头,拍摄远处的雪景。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们:他们今天一早就出了门,先在市区拍了一些雪景,然后沿着古城墙,拍摄城墙和城外的雪景,已经拍了一百多张图片。他给我们看他拍摄的图片,这些图片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用光设色都很讲究,绝对是专业的摄影水平。他们熟悉赣州,热爱赣州,拍出来的赣州雪景也是最美、最动人的。
走下古城墙,穿过田螺岭,就到了郁孤台。郁孤台是赣州的名胜,宋代大词人辛弃疾驻节赣州时,面对浩浩北去的赣江,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词句苍凉、悠远,抒发了作者感叹中原沦陷,壮志难酬的悲愤心境。这首脍炙人口的辛词,被一代代的赣州人吟诵,人们遥想那个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年代,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珍惜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离开郁孤台,走到公园门口,我们遇到一群抬石块的民工,他们把石块放在门前的山坡上,然后停下来一边喝水,一边不停地擦汗。我们上前去搭讪,问他们穿的这么少冷不冷?一位中年汉子告诉我们,干活的时候一点也不冷,停下来休息时倒觉得有点凉。
我们问他:扛这么多石块干什么用?他说郁孤台公园要扩建,这些石块就是铺台阶用的,如果你们明年再来,公园就建设的更加漂亮了。
当天下午,赣州的朋友陪同我们去东郊的虎岗,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先生在这里创办了中华儿童村,安置沦陷区的流浪儿童。当时的儿童村,就是一所大学校,里面教育生活设施一应齐全。在抗战的艰难岁月,赣州人民节衣缩食,全力支援儿童村的建设,使1200多名流浪儿童,在这里躲避了战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儿童村的旧址,坐落在一片白雪覆盖的树林中,这里现在是一家工厂,当年的教室、宿舍、礼堂,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树林中有一幢二层小楼,这就是蒋经国先生的故居。走进小楼,上到二层,里面陈列着蒋先生当年用过的实物,还有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故居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保存这个旧址,就是保存了一段历史,只有尊重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我们乘车返回赣州,从车窗向外望去,郊外的雪还没有融化,村庄和田野还是白茫茫的一片,有了这场大雪的装扮,乡间的雪景显得是那么的清寒空旷,纯净无瑕,透射出一种壮丽自然的美感。
赣州的雪景真美!雪景中的赣州人更美!
赣州八境台
郁孤台雪景
赣州古城墙雪景
古城墙上的古炮台
古城墙上的铭文砖
市民清理古浮桥上的积雪
虎岗蒋经国先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