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上海17岁职高高二男生因学校琐事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批评后,妈妈载其回家行至高架桥路段,在与妈妈争吵后打开车门,跳高架桥当场死亡。悲惨结局令人唏嘘,痛心不已。17岁花季妙龄,最能绽放生命青春活力的年纪,却选择以这种方式宣誓自己的不满与委屈。在大家为这个家庭的遭遇感到惋惜心痛之余,更对这一事件到底孰是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舆论空间主要有两种鲜明观点:一种是谴责妈妈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不得法,尤其是不顾当前公共安全在马路上与孩子争吵,导致孩子情绪激动深感绝望而跳桥;一种是责备当今孩子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太差、太脆弱,遇事受挫行为极端也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
死者已逝,唯有敬重,此刻再去讨论孰是孰非已无任何意义,更不要去挑战当事人的心理极限。当看到孩子妈妈跪在地上俯首捶胸嘶声裂肺地哭喊的画面,所谓的谴责更像是一把刀。17岁少年何以愤然决绝跳下,我们不得而知。但谁又不是第一次当妈妈?第一次当孩子?既然都是第一次,那我们为何不去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好妈妈,如何让成为一个好孩子呢?因为我们缺失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这一部分的真正关注与系统学习。好家长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及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也不是一日形成的,它形成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日赴一日的引导与坚持。
一、亲子关系是你前生修来的福分
生与死的权利我们一般都交付于上帝,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有生之年,祈福顺遂。与孩子的相遇真的是前世缘分与福分的叠加。这让我想起八岁朱尔写的那首诗歌《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多么令人感动的文字, 难以掩饰孩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在多少人儿时的心目中,爸妈就是超人一样的存在,但当你渐渐长大,你的世界不再围绕他们,只希望你,即便发现他们再平凡不过的真相,也依然在心中敬他们为超人,在行动中保护超人。
二、至亲之间的语言暴力伤害有多大
17岁男孩选择跳桥的瞬间我们很难想象他经历了些什么,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在他的忍受限度内,他已经无力去承受来自学校、同学、老师加之妈妈所给予的批评与责骂。多少人在背后批评孩子太过脆弱,心理素质太差,甚至拿出“谁的青春不迷茫,谁又不是从无助绝望中重生”这样的话来佐证自己言语的正确性。17岁是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及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更是孩子情绪波动,感性思维逐步向理性发展的过程期,正是基于这样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特殊性,他在遭受委屈和不满的时候选择了以死宣誓自己的无奈和无助。通过新闻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判断是的母子两人在行驶过程中始终处于争吵的状态。不知你是否发现,关于争吵,我们对俞发亲近的人更容易用最伤人的话去回应,甚至美其名曰: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对孩子的愤怒更多源于自身的无能和情绪的发泄,但这对真正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却于事无补,更悲催的是,这给孩子脆弱的内心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无情恶毒的言语给孩子内心播种的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恐慌和挫败感”。不信你来听听下面的话,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识:1.你看人家谁谁谁,你要有人家一半就好了;2.干个小事都干不好,你还活着干甚么?3.天天没啥长进,你怎么不去死呢?...诸如此类的话,如今长大的我们,听着更像是笑话。但有多少孩子误解了这话语所传递出来的虚伪“善意”,有则选择逃离,再也无法接受自己与父母亲密关系的构建;有则选择相信,一生以让父母满意为容,年纪轻轻学会了察言观色,眼神中都透漏着“乖巧懂事”,一生负重前行,甚至会将这种压迫传递给下一代;有则选择无视,但是他内心相信自己为自己而活,反而对于毒打拷问无动于衷,也不失为活出全新的自我。
这让我想起了《无声告白》小说中小女儿莉迪亚背负“完成妈妈对自己的期待”而活,生怕妈妈感到失望不满而再次选择“离家出走”,当她再也无法承受,她选择了跳湖离开。感受一下下面的语句:“只要你感兴趣,”她每次都这样告诉莉迪亚,“只要你愿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亚注意到了。“是的。”她说,而且,她每一次都会说“是的,是的”。听到这两个字,她母亲的呼吸才会恢复正常。”“这么小就得学着察言观色的懂事孩子着实令人心疼。”可多少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她选择跳湖的那一刻,觉得这是一种解放:“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呛咳中满足地叹息着,从容地挣扎着,她迫切地体会到,自己和内斯的感受是一致的,那些倾斜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也不想要,它们太沉重了。”
当父母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有人给你时间让你做好了准备再去承担。既然不会我们就要去学习,学习孩子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做事风格、放下架子耐住脾气与孩子交心交流、倾听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宽严相济不溺爱,不贪恋于一时的情绪发泄,更关注于亲子和谐关系的有效构建,关注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仅仅顾忌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让孩子无论在在成功喜悦之时亦或是受挫悲伤之处,永远想到爸妈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无论自己经历什么,总有人在你背后甘愿付出和相信,这就是爱的力量。
多少人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物(你为什么不为妈妈我想想呢?),当成了为自己赢得尊严的筹码(什么时候你才能得个第一,开家长会给我长长脸呢?),当成了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而失去了自我。(你一定要好好的,要不我也活不下去了).什么时候起,孩子和父母竟然成了如此依赖和难以独立存在的结合体。如果说人因为羁绊才获得更有意义,那孩子就是父母最具号召力的羁绊,更是很大一部分人一生的终极指向,想通过孩子的成功与否来证实自身的父母更是大有人在。
请停止对孩子无休止的语言暴力,让爱更纯粹一些。
三、《做父母的六个层次,你到第几层了?》
这篇文章介绍了当父母的六大层次:
第一个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爱的表达。这一层次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更多是物质而非精神成长和情感陪伴,很难说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能算的上是家庭教育。
第二个层次:舍得给孩子花时间,能够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关键成长。能够懂得陪伴孩子,往往在这种陪伴关心氛围中成长的孩子能够与父母家里稳固的亲密关系,并能够在未来与他人交往中重视陪伴。
第三个层次: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喜好与不足,能与孩子平等沟通和交流,共同规划和落实。
第四个层次:为了孩子的教育去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常识,并能够综合分析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正。能客观评价孩子的现实表现,并能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学习有效的促进孩子良好学习习成惯与及时纠偏的策略。
第五个层次: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断提升完善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在于“明白自己”我是谁“而不是简单的”成为谁“。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尽一切可能去做到,而不是以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孩子去做一些连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父母更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空气和沃土,只有确保家庭教育从根本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根基性的成长养料,才能教育是家校推诿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第六个层次:能够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花开有时,花期不同,不同孩子的处事方式和抗压能力不相一致,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往更有利于他综合性发展和适应他生命潜能发挥的方向发展。
不知道你现在在哪个层次?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永远不要把幸福快乐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一生为很多人,但多为自己活,其实更重要。不要让爱成为负担,不要以爱之名,行不义之事,有钱给孩子的胜过没钱的,有时间陪伴的胜过只给钱的,有钱有闲给孩子的还怕败给了不专业。亲子关系,相对结合,绝对独立,只有主体意志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又能够维持亲密关系构建的家庭教育才能算得上你合格的教育。
愿我们珍惜缘分,不计较对错,让错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