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私访院村,有一处简单的院落。院墙爬满岁月的痕迹,略显斑驳。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风筝,这是宋老师的挚爱。
老头姓宋名天亨,几根竹条把纸撑。扎个风筝天上放,众人一看都喊中。
这是宋室风筝第五代传人宋天亨作的打油诗。不难看出,老师对传承与守望的匠心。
宋室风筝有别于如今机器制作出的塑料骨架风筝,是用传统竹篾骨架手工制作而成。
这一支支用双手扎成的精美风筝,在开封城飘摇了千年。
宋室风筝而非宋氏。要追溯到北宋皇帝宋徽宗的时代。
宋徽宗一生酷爱艺术,以花鸟画最优。他常常自己亲手制作风筝,画上精美的花鸟图案,在皇宫内放飞。
“罢朝余暇,放纸鸢为戏。”
他还亲自出版《宣和风筝谱》,这本书是关于风筝艺术的最早著作。后由于风筝线断,飘落到民间,由此风筝绘制才开始流入民间。风筝绘制风格也有了更多的创新。
在当时,为了避免给家人招惹麻烦,“宋室风筝”祖上在进行风筝制作时只在室内,并在室内售卖。宋室由此而生。
宋室风筝曾在开封风靡数年,生意红火时供不应求,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约排号。
如今,第五代传人宋天亨已年近古稀,老师在纪录片中感叹:年纪大了,眼不中了,唯一想的就是孩子能把手艺传下去。
说到宋老师与风筝的渊源,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宋天亨六、七岁时就开始接触风筝,他常常跟在父亲身边,看父亲手下扎制的生动地风筝,小时候的宋天亨对于风筝制作,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宋老已经记不清到底哪一年开始制作风筝,只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和妻子工作的工厂效益不太好,工资都要发不下来,已经没办法支撑这个家庭的开销。
宋老便想起自己可以拾起家里的手艺,配以自己的绘画功底,扎制风筝。
“后来我父亲做风筝时,我就经常在一旁帮忙往风筝上画画,父亲总会夸我画得好,因为我排行老二,所以他常说,‘二孩儿将来饿不死’。”
“大夫说我半年内就会失明,我心眼儿宽,不当回事儿,直到2011年才完全失明,2013年做了手术。但其实从2000年起,我就不再扎风筝了。”
时光并没有一直优待宋天亨,宋老患了眼疾,直到2006年,宋天亨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我觉得社会这么重视宋室风筝,所以又扎起了风筝”。
因为眼睛的视野范围小,宋天亨只能扎一些小型风筝,“刮竹篾儿只能凭感觉,往绢上画画都得贴到桌子上”。
采访宋老时,看到他从箱子里拿出自己扎制的仿真蝶向记者介绍,这些蝴蝶风筝是我2006年之后做的两套,一套100只。
“现在眼睛不好使了,每次一样只做五只,有时会拿去参展,但每样一定会留下两只,一只留给儿子,一只留给女儿,我想给他们留下点啥。”
千年风雨,宋室风筝已传至第六代。
把手艺当生活,还是把生活当手艺,当时的宋天亨,万万没想到,他会用一生给出一个答案。
回想自己的一生,宋天亨说,“活得还是挺有意义”,“现在,我的孙子特别喜欢我扎的风筝,他常说,‘将来我也要成为爷爷这样的人’。”
陋室传承技艺,纸鸢放飞匠心。
在这个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
我们努力寻找那些鲜活的记忆,
北宋的天是活的,因为有风筝,
开封的天也是活的,因为有宋室风筝。
(注:图片来自壹脉非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