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第二,眼里有活主动补位。
怎样才叫眼里有活?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
跟经理一起见客户,相谈甚欢,其间斟茶倒水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在会谈结束后,作为助理的你,不用经理提醒,是否就能在次日呈交一份会谈备忘录或者会谈纪要呢?
日常工作中,收报表整理文件,都是例行工作。然而:遇到一些该交没交的报告,你是向经理是汇报“某某人没有交报告”,还是汇报“某某人没有交报告,因为…… 然后(处理及应对措施)”?
按惯例,公司每周会有一次常务例会,每月会有一次经营分析例会。在每次例会前,你是需要经理来提醒你才会想起要准备会议资料,还是能提前准备好会议资料,并及时呈送经理审批?
…………
在工作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少助理都认为:助理就是要听话,要完成经理交办的工作。不少助理在向经理表决心时都说:“您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就交代我,我一定不折不扣地完成。”似乎这就是最尽职的表现。殊不知,恰恰是这种看上去很尽责的态度,挡住了自己的晋升之路。
在第一个例子中,如果只会斟茶倒水,或是在经理的提醒下,才知道要做会谈备忘录;在第二个例子中,如果只是汇报“某某人没有交报告”,却既不知道调查了解情况也不知道应如何应对;在第三个例子中,没有经理交代,就不知道准备例会资料……这种只能“奉命行事”,没有指令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助理,充其量只能算是“经理的手”。
在第二个例子中,如果这个助理知道调查了解情况,并向经理汇报,虽然没有采取应对措施,也算是进步了一点,算是经理的“耳目”了。但只有在不需要经理提醒,就知道该做会谈备忘录,该调查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就知道要定期准备例会资料,才能算得上是经理的“大脑”,才能使经理在忙不过来时,能够放心委以重任。
在互联网时代,“手”和“耳目”的工作,都可以也必将被电脑和众包方式所替代,不可被替代的只有“大脑”。
所谓眼里有活主动补位,也就是说,能够想经理之所想,还能见经理之所未见,不待经理指示,就能做到经理希望你所能做到的事情。
第三,管理者思维,执行者行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见过不少这样的公司:
高管总是抱怨员工执行力不够,抱怨员工队伍缺乏能力缺乏创新,以至于高管团队直接参与到一线工作当中,有不少高管团队的管理者名片上的头衔,不是“总经理”,而是“首席客户代表”,并且他们也的确花了50%以上的时间精力,在做“客户代表”的工作。
另一方面,基层队伍也对高管团队不满,认为他们经理的经营方法不对,管理措施太苛刻,自己怀才不遇,公司如果提拔他们做经理,他们就能如何如何……
在这种企业中,管理者在做着员工的工作,员工则在琢磨着管理者该琢磨的事情,如果双方都是在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之后这样做,那对企业来说是福音,但大部分的情况却是,双方都置自己本职工作不顾,操心着对方的事情,公司上下岗职错位,不乱才怪。
在任何一个公司中,有一种人都是稀缺的:这种人既有管理者的睿智与远见,又有执行者的务实与技能。其实,大多数优秀的管理者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是身兼这两种特性的,而最能够得到这种二者兼备的职业训练的岗位,便是助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管理者都是经由助理这个岗位提拔而来的重要原因。
如前文所述,一个优秀的助理应当是经理的“大脑”,这也就是说,助理应当具备“管理者思维”,看问题思考问题时,应当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才能做到“眼里有活主动补位”。
而另一方面,助理,毕竟只是助理,从原则上说,除非经理授权,否则,助理只有“协助”的权力,而无“决策”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当助理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到某些事情应当如何处理时,他要么要获得管理者授权才能发号施令,要么就要亲自去完成自己的建议。
这就是“管理者思维,执行者行为”。那种只会“对上提建议,对下发指令”的“二传手”助理,是企业健康发展最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