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5
断舍离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到了这个阶段,家里的杂物量应该已经压缩很大一部分了,留下的东西也是比较高质量的,从空间感觉上说,家里比以前显得更加宽敞,轻松,呼吸顺畅。
只有将杂物压缩到这一步,才能真正进入收纳环节。在收纳之前,在这里介绍一下断舍离对于收拾和打扫的定义。
收拾 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
整理·分类+扫除,总称为打扫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的关于收拾家务的特辑中,卷首一页介绍,除污小苏打的使用方法是发生了令人吃惊的问题。原来不光是普通人,连这些提供知识的专业杂志也把收拾一次当做整顿或扫除等几个意思,稀里糊涂的使用。
因此,突然要对因囤货而藏污纳垢的家里进行大扫除时,本来应该像断舍离所说的,先从大量的忘却物留恋物开始处理,可是很多人热情高涨过头,却先转而要买最新的扫地机,或是强力清洁剂等。所谓本末倒置,不过如此。
面对大扫除时我们的思维很容易混乱不堪。
而在断舍离的大前提下,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备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因为不按这个顺序的话,把垃圾废品或者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重新塞进收纳箱,就完全失去了打扫的意义。而且塞进柜子之后,这些杂物依然是以机能不全的状态藏在家里,大扫除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以前有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朋友来听过断舍离的讲座。他们听课的原因让我印象颇深:
从工作角度上看,家政人员没有权利对杂物进行选择取舍,连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也只能拿出来,清理一下。再放回去,重复来重复去工作中充满说不出来的矛盾和徒劳感,所以自己深感断舍离的必要性。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整理术,收纳术的书籍,其中很多书并没有提醒读者思考东西的价值,而把着眼点放在如何高效率的保管,分类杂物上。
这样就导致按照书里的方法整理家务后实际的杂货量,并没有减少。收纳箱里囤的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所谓整理并没有达到整理的效果。
而断舍离正好相反,它是以东西的代谢为前提的,在进行断舍离之后,空间会呈现,动流的感觉,也就不需要那些为了储藏或分类物品而购买或制作的收纳用品,甚至一开始就会把用于收纳的用具处理掉。
因为在有意识的一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杂物的量会做到尽可能的压缩,最少量收纳容器就完全足够。也就是说,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另外,收拾一词,从广义上来说是收拾残局善后的意思。它的反义则是我们置之不理,放任不管,又或是当自己与物品关联性了断后,物品还处在原先的位置,甚至被遗忘。
善后如字面意思一样,认认真真的将一件事做到最后,我们需要通过断舍离真正的掌握这种做事情做彻底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