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阿朱和阿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我先不讲苏格拉底,我先讲孔子。
金庸的小说里有一对姐妹。一个叫阿朱,一个叫阿紫。阿朱是个好姑娘,我特别喜欢她。阿紫的性格就很怪,这是因为她从小跟一帮坏人生活在一起。阿朱和阿紫这两个名字的典故来自于《论语》。《论语》里讲到,孔子非常讨厌紫色。“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为什么呢?因为紫色和朱红色颜色非常地接近,但是朱红色是正色,紫色很容易让大家混淆,所以大家可能会分辨不清,结果选了紫色,而不是朱红色。
这跟苏格拉底有啥关系呢?要是苏格拉底遇见了孔子,他肯定会特别高兴。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和孔子很有共同语言。
2.故事:讽刺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喜剧《云》
古希腊有一个剧作家叫阿里斯托芬,写过一个讽刺苏格拉底的剧本,叫《云》。在《云》里面,苏格拉底搞了个学校,向学生收学费,然后教学生诡辩术。学生学了苏格拉底的诡辩术,就可以赖掉自己原本应该偿还的债务。除此之外,《云》还讲到,苏格拉底天天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苏格拉底关心的是,一个跳蚤能够跳几个跳蚤腿那么远,蚊子的叫声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还是从尾巴上发出来的。
苏格拉底是个很随和的人,阿里斯托芬这么讽刺他,他也没有很生气。据说这个戏演出的时候,苏格拉底自己还去看,到演完的时候,他还站起来跟观众挥手致意,让大家看看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长啥样子。但从内心来讲,苏格拉底肯定不以为然。因为阿里斯托芬说的这种智者,恰恰是苏格拉底最反感的。
3.分析:“智者”不“智”
孔子讨厌紫色,我们更容易理解,苏格拉底为什么讨厌智者,我还得再跟你解释一下。苏格拉底平时不就被我们称为智者么?
什么是智者?从字面意思来说,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这是有误导的。在古希腊,所谓的智者更像现在满大街兜售成功学的培训师。
古希腊的智者是干什么的?他们教学生修辞术,其实就是诡辩。智者教学生修辞术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怎么公开演讲。这里有个背景要跟大家交代一下。当时的雅典是民主政体,每遇到重大决策,大家都要一起辩论。如果你特别会演讲,能说得天花乱坠,就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跟随智者学习的学生,有很多都是富家子弟,他们学习这套本领,是为了以后从政。
你不得不承认,这帮智者把辩论的技艺练得炉火纯青。他们最擅长的是 “ 用弱命题去反驳强命题 ” 。什么叫弱命题和强命题?接下来,我要给你举一个例子,听完你就明白智者是怎么辩论的了。
假设有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
运动是真实的
运动是虚幻的
从日常体会来看,“运动是真实的”更容易观察到,你在身边能看到很多运动的物体,所以是一个强命题。但是智者会狡辩说,不对,运动应该是虚幻的。这就是用弱命题去反驳强命题。
芝诺与“飞矢不动”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哲学命题,叫“飞矢不动”。这个命题最先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他说射出去的箭其实是不动的。那他是怎么论证的呢?芝诺说,一段距离之间包含无数个点,箭要想通过这段距离,就必须要依次经过中间这无数个点。但是,两个相邻的点是没有距离的,当箭经过两个相邻的点时,也就谈不上移动。箭总要从相邻的点经过,那么,飞矢是不动的。
“飞矢不动”的例子讲完了。我要声明一下,芝诺并不是智者,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斯多葛派的创始人,但智者的辩论方式大致如此。
好,以上我讲了古希腊智者,这里的“智者”是打引号的。智者精通辩论技巧,能教人如何在演讲时驳倒别人。
4.感悟: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
那让我们再回到刚刚的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讨厌智者呢?
这跟“紫能乱朱”的道理是一样的。苏格拉底和“智者”看起来很像,他们不是都爱跟人辩论吗?事实上,他们这两派大相径庭。他们都是从一个共同的起点出发,但却到达了不同的终点。
苏格拉底和“智者”都是从怀疑出发的。苏格拉底教我们要学会怀疑,“智者”也是从怀疑开始的,但他们怀疑之后的结论是,哪里有什么正邪之分,成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智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意义,但他们会从中选择一个强者相信的观点,或权贵相信的观点,或是更多的民众相信的观点,然后,他们会装作拥护这种观点,其实内心充满了鄙夷。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做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还很流行呢?
苏格拉底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苏格拉底让我们学会质疑,因为对真理的探寻必须从质疑开始。苏格拉底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想,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许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要保持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是,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也很合乎孔子讲的“中庸”。东西方文明之间,互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第一周开学的时候请来苏格拉底老师,而到了最后一周,会让孔子老师做总结发言的原因。
5.小结
好了,又到了今天的总结时间。我们今天讨论了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分歧。他们都是从怀疑开始,但最后却分道扬镳了。“智者”最后陷入了虚无主义,而苏格拉底则修炼出了第一流的智慧。写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 “ 测试是否拥有第一流的智慧,就是要看一个人能否有能力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想法,并且依然能够保持运转。 ”
这个境界,成功学训练师是教不了你的,只有苏格拉底才能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