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看了管老师的《家常课十讲》,里面讲到的“习课堂”,不就是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高效课堂吗?
流程学会了,计时器有了,印章有了。但任务单需要提前预订,没有任务单,任务一和任务四就没有落脚点,怎么办?
那就自己设计任务单吧,设计的是否合理得慢慢去实践。
第一课时任务二:指导书写两个字,生在课本上描一写二;在任务单上默写;然后,给加点字注音。任务四: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任务二:指导书写两个字,生在课本上描一写二;在任务单上默写;然后,抄写两遍词语表里的词语。任务四:主要结合练习册和试卷出题。
那我的“习堂课”,其实是“山寨版”的。自己按照“习课堂”的流程,设计教案,然后出任务单,再去修改课件。所以,每次备课则需要两节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完成。
通过实践,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管不住自己的嘴,导致任务二和任务四的“习”的时间不充足。任务二超时;口令配合不默契;学生读着读着就失去了兴趣。
后来,在观看每周三的公益课,家常课视频课。关注了家常课公众号,阅读了很多文章。原来,在学习“习课堂”的道路上,有不足之处,需要慢慢去改正。
哪里不足,不顺手,就去阅读书籍,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
任务二超时,我就去看实录中任务二的习题有哪些,时间如何分配。观看视频,任务二用时多少?
从这个星期开始,任务二做了一些调整,把默写放在最后。指导书写,生描一写二,给加点字注音,读奖励题。给定时间,把一切都做好后,再去默写。
做了这些调整,今天任务三完成后还有七分钟,留给学生们去“习”。保证了“习”的时间,不像之前,任务四只剩三四分钟了。
走向“习课堂”,就是走向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