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看见有关于出版的话题,然后后知后觉地想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出版社工作,从大四实习开始,毕业后又工作了三年,还是一家很有名的高校出版社,具体是哪个就不透露了。从文字编辑到策划编辑,说实话,3年半的时间,是不是都足以磨灭对一个行业的热情?
说起出版行业,咋一听,“文化人”啊,说出去好像也挺有面的,刚工作那会,大家一听是在出版社工作都觉得挺好的。但其实,从我毕业那会开始,纸质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新媒体行业开始崛起。
出版一直于我而言是一个人很神圣的行业,和教育相关的,用来育人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行业已经不像很多很多年前那样严谨了。现在你走进书店,会发现有很多书籍会有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书,包括一些字词、发音等等,经常会听见身边的朋友说,如果去书店给孩子买书,自己会认认真真先看一遍,再决定是否买给孩子,因为书的质量太参差不齐了。
其实关于书籍,国家是有要求的,图书的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就是合格的。我们以前,尤其是文科类图书,被抽检到的可能性还挺大的,特别害怕抽检,因为若是不合格就要重新校对。
哦,说一下,正规的出版流程一般称为三审三校——初审、复审、终审,一校、二校、三校,这样一看,终审和三校是很关键的,能做终审的老师我认为一般都是在业内摸爬滚打很多年的,最起码我们以前出版社是那样的。最严谨的就是经过三审三校,大概是6个人过稿,但是一般不会这么复杂,二三是可以连校的,看书的情况,看校对人员的水平。
作为一本书的编辑,来来回回,一本书最少得看个三四遍,每一次别人审完或校对完后,责任编辑都需要看看别人是怎么改的,有没有不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前公司的前辈总会开玩笑说“少壮不努力,长大当编辑”,编辑确实挺辛苦的,“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所以我总跟身边的人说,要爱惜每一本书,从文字到文稿到成书,凝聚力无数人的心血。
出书出书,正规的一本书就得有书号,有了书号才可以发行,如果你接触过出版行业,就会发现有的出版社因为经营会卖书号,当然有良心的出版社是不会这样做的,价格嘛,因出版社而异,每年的书号好像还挺紧张的,不是说出版社想要多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会给多少。
现在很多教师因为评职称什么需要出书,然后就会找到出版社,亦或者出版社的编辑或者发行会主动找老师也好,直接走访高校也好,去谈这方面的业务。优秀的教师出书,完全没有问题,把好的教学经验、教学见解编辑成册供晚辈学习,绝对是大力提倡的;单纯为了某些目的出书的,只想说呵呵呵,书的质量简直就是一言难尽,真的是恨不得退回去重写,但估计也写不出个花。
每个行业都有其潜规则或者黑暗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出版(我以前是在高校出版社,更多的还是关于教材这方面的意见)作为一个输出知识的行业,还是得规范、规范再规范,另外花式表扬出版社的编辑们,真的是万能的,文科的能行,理科的也不在话下,之前看见同事(学理科的)编理科类的书,在那算公式和解法,当真是厉害。
之前总有人问我学什么的,怎么会去出版社,可能大家对出版有一定的误区,并不一定是学了出版才能去出版社,出版社根据定位需要不同门类的编辑哈,像我学文科的,就能看看文科相关的稿子,理工科的完全看不懂。
关于从出版社离职一事,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哪怕现在依然有人问我为什么,说出版社多好啊!我只想说,你是没看过稿子,你知道多累吗?而且策划选题也是,每个出版社有其定位,不是所有的书都会出版,做选题太难了,还要兼顾发行。
但不排除有的人就喜欢做文字编辑,我以前有个同事就是,但是文字编辑的收入是有限的,因为一个人一年大概能看多少字数是有限制的,而文字编辑的一部分主要收入就是绩效——来源于你看的字数,不排除有某个项目的提成(这部分忽略不计)。
好了,就说到这吧,也不能太细说,写于周日,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