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诉:走近幼儿心中的美
【作者】黄蓉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收获】
1、重复不仅体现在小班时期对肌肉练习的动作需要,同样在大班时期仍具有这一特点,只不过这一时期的重复不再只仅仅是肌肉练习。
经由重复,形成对人物、色彩的样式化,并出现“设计”的萌芽。所以,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要充分考虑满足幼儿“重复”的需求;如在颜料上提供丰富的色彩,纸张材料选择上除了铅画纸外,还可以有多种质地的纸张。
2、幼儿所用的任何技巧必须适合他们的需要,所使用的媒介应该适合自由的运作,而不会产生技巧困难的干扰。”因此,对于材料这一媒介的运用需要适宜的策略给以引导和支持。
根据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我们所提供的媒介也必须是与之相匹配的。比如,小班幼儿多以肌肉运动的感知、练习为主,在材料的投放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对他们这种练习产生干扰的媒介。“能够用绘画、捏泥、手工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因此,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通过材料使用的支持策略,引导以个体自主、小组合作、集体创作等多种形式,体验材料运用的多种方式和可能,鼓励孩子们多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多元材料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四种以上且不同类型质地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为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可以激发孩子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多运用于小组合作中。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现实感受:孩子的作品本来效果挺好,可是一不留神他的一个动作或者新材料的加入就会破坏原有的美感,由于美术作品的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的特点,常常让老师们感到惋惜。
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效果毫不在意,继续涂画背后原因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对手部大肌肉、小肌肉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这种兴趣甚至超越他们对作品本身的关注。
另一方面的原因还与教师材料的准备、投放的时间以及作品收取时机等有重要的关联。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材料投放的适宜时机,则可以更加有效地保存好作品美的瞬间,提升孩子审美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策略来解决满足幼儿动作发展的需求和提升作品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