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导师松浦弥太郎,在他的《人生100个基本》里面说过这么一段话:“随时调整平衡,心系协调之美。在饮食、运动、人际交往中,保持不偏倚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前几天吃多了,今天就要少吃一点;运动量不够,就要加大运动;人际交往过于频繁,就要增加独处的时间。放任自己的欲望,将眼前事物过分摄入的状态是不行的。”
刚刚我从睡梦中醒来,实在无所事事,又不愿看手机,就在脑海里默默地诵忆了松浦弥太郎的“30个基本”,并和自己实践人生经验相对照,不断加深领悟,融入脑海潜意识。我自认为是个智商挺一般的人,尤其缺乏人生的经验和践行原则。而松浦弥太郎的这些“人生基本”,恰好可以成为我的人生拐棍,其中很多说法,反面映照了自己很多失败的人生经历。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想到,如果当时那件事,按照松浦弥太郎的基本原则这样去做,会不会是更恰当的呢?
当我诵忆到本文开头第一段话的内容时,想起发生在我身上“饮食”的事情。这几天回老家和父母兄弟相聚,饮食比较丰富,因为嘴巴贪吃,不知不觉间就吃了很多不容易消化的荤食。因为本身的肠胃消化能力就弱,食物积压在肠胃里,胃不合寝不安,前天一个晚上睡眠极差,总共加起来不到4个小时,而且断断续续不连贯(晚上9:30~12:30,凌晨2:30~3:30)。想起了松浦弥太郎的话,昨天有意识的减少饮食的量,全部吃新鲜健康、松软易消化的食物,肠胃舒服多了。虽然失眠依旧困扰着我,但事情可以一件一件解决。
松浦弥太郎《人生100个基本》一书里,基本对人们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比如说“吃、穿、住、行、玩乐购”,“听、说、读、写、交朋友”等等。说得最多、出现的最频繁词组是“深入思考”、“持续思考”、“默默思考”,松浦明太郎认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认真思考都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平时所见、所听、所读到的都是知识,知识的获得应该适可而止。我们应该成为什么都要思考的人,而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人”、“持续深入思考,是进步的钥匙”、“即便觉得有什么不对,也要学会忍耐,继续坚持默默思考”。
我们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困在自己的情绪里而不能自拔。我自己精神上的疲惫和困倦,可能和情绪的起伏有直接关联。当自己的智慧不够,而又想解决自身的情绪困挠,就必须向智者或者书本寻求答案。我曾经说过,和聪明有智慧的人进行信息密度大的交流,可以对自己的思维有很好的启发,让自己的人生“柳暗花明”,然而这样的智者可遇而不可求,又没有经常在一起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只有向聪明人写下的书寻求答案了,《人生的100个基本》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向人们提出了人生行为规范的种种建议和参考,并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善于思考”,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的。
但是要学会“深度思考”,其实并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无效的。什么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对信息的压缩,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人造框架。我们的人生,需要很多个正确的思维模型,才能够过得顺畅。如何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我正在苦苦的求索之中,相关话题以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