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多的小班。
昨天早饭后的经典诵读时间,我们照例一起诵读《三字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XX蹲在她的小椅子旁边而不是坐在上面。于是便提醒说,“XX,请坐在小椅子上”,说了两遍,XX一直看着我就是不动。然后我说,“猴哥,请坐回小椅子”,XX笑嘻嘻地噌一下就坐回去了。
XX刚来幼儿园几周,对于一些生活常规还没有特别熟悉。她特别喜欢猴哥的故事,经常说“我是猴哥”,有时候我会叫她猴哥,溪溪听到了就露出有点兴奋的笑容。
每天早上的经典诵读时间,小朋友们在小椅子上坐一排,老师面对着他们坐一把小椅子。结束后,小朋友们去接水喝。今天我看见喝完水后,几个小朋友把小椅子搬到我坐的位置上,笑嘻嘻地扮演我,“我是小鹿老师,我是小鹿老师……”,语气神态中带着我那种温和甜美的感觉,看得我心里美滋滋的(*^ワ^*)
上午李老师用彩色卡纸给小朋友们每人画了一只圣诞袜的形状,孩子们自己把轮廓剪下来,贴上小花作装饰,老师帮忙把每个孩子圣诞节想要的礼物写在圣诞袜背面。轮到GG了,“GG,你想跟圣诞老人说什么呀?” 稚气的声音一顿一措,“谢谢圣诞老人!” 我在一旁偷笑,圣诞老人就喜欢这样的娃,光说谢谢不要礼物。
有个小问题需要探讨:
我们一般是引导孩子们诵读时坐在小板凳上,尽量端坐着认真诵读,孩子们如果爬到了地上或在教室里乱跑,老师会提醒孩子们请在小椅子上坐好。我还不能确定,要求孩子们端坐是否一定比自由地以任何舒服的姿势要更好。
现在想一想,诵读经典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认真端坐,端坐像是诵读时的一个小仪式,并且端坐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如果允许自由去到任何位置或者以任何姿势,那么孩子可能会一会儿想这样动,一会儿又想那样动,难以专注下来。选择太多就容易让人焦虑,如果学东西时孩子可以任意移动,就是有无限的选择,就容易焦虑,内心不安定。
老师给出端坐的要求,但不以厉声、生气的方式,而是以自然的语气来提醒,若孩子要挑战老师的权威,那么就给出自然后果:不安静坐好就不能开始诵读,所有人都坐好了才开始。个别难以安静、专注下来的孩子,则请坐到老师身旁。
目前我的观察学习和理解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