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项技术活。不仅如此,说话也是实现任何想法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好好说话,并不等于说好话,我看到很多教别人说话的书,在他们的语境里,都试图引导人们通过说好话做一个所谓“高情商”的人,我并不认同这种做法。语言不是讨好别人的工具,而且展示自己人格的工具。如果仅仅用来当好人,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那么,怎样获得别人认同、怎样说服别人、怎样影响别人的想法、怎样给别人埋坑、怎样跳坑、怎样一句话怼死别人……我对此颇有研究。
中国人做菜很有意思,放盐放糖都是“适量”,所以一盘宫保鸡丁在不同师傅手里,可以做出各种味道,而这个人手艺好不好,那得靠练习、靠悟性。这对于我这种喜欢研究方法论,喜欢量化的人来说,简直不能忍。明明你是可以写清楚盐多少克,糖多少克,鸡肉多少克的。这样省去不少无谓的浪费,也可以给练习的人一个清晰明了,可量化的标准。(好啦,我知道我前面说的几段话都不够引起重视,但这一段一定会引起某些杠精来抬杠的。)
我举做菜这个例子是想说,很多教人沟通的书,都在告诉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但这特么是一段正确的废话,谁都知道,而我会告诉你,怎样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你需要问自己哪些问题、需要考虑对方哪些问题。这样,是不是就有方向啦?给你清晰明了可量化的操作方法,就像我告诉你,卷腹30×3一样清晰明了,能够让你快速找到窍门,不至于“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最后,我的课程【好好说话精进训练营】即将开课,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