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韩信带领大军干掉魏国后,占领在代国之地,意欲图谋赵国,赵代本是一家人,听闻韩信端了代国老巢,赵王赵歇非常不爽,陈兵二十万于井径口,井径口地势易守难攻,二者中间隔了一个石壶关。
一
这天韩信正在与一众大将商议如何讨伐赵国,刘邦所在的荥(xing)阳被项羽围住,断了粮草,不得不派出大军驰援,兵力骤降,最后留得这两万余人,伐赵希望凉了半截。
好比韩信要开子公司,刘邦只给了韩信两万余人,这资金有限,还得做出超额kpi,大将兼监军张耳每隔一段时间就问一次,将军何时伐赵,韩信说劳师以远,兵力太少,第一次感叹的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不能打,先从魏地招些兵马再说。
赵国陈馀见韩信兵力不足,想要出兵干他,李左石不同意,认为敌方士气正盛不宜正面冲突,不如以逸待劳,己方粮草充足,敌方粮草供给毕竟有限。赵歇一听,嗯,有道理,躺平了还能胜利,本王甚是喜欢。
韩信招兵结束后,陈兵石壶口扎寨,步步为营,一命令士兵每天抓紧军训、爬山、跑步,快速锻炼起来团队凝聚力和耐力;二距离井径口三十里内一切动向要掌握在手;三派出细作深入赵国井径口里面打探消息。
监军张耳问将军准备何时攻击,韩信说,井径之战有三大难关三种结局。
第一难,地利,井径口地势易守难攻,大军一旦长驱直入,容易被人包饺子,不好在此展开作战。
第二难,人和,便是这李左车,此人用兵甚是稳健,如果赵歇老头继续采用他的建议,我们很难有所收获。其次便是这赵军铁骑,我军虽勇,但双拳难敌四手,到时候打起来就很被动。
第三难,天时,就是现在天气对两方来说没有任何差异,他们以逸待劳,我们劳师以远,我们有不足之处,还不够。
在以上三个主要矛盾没有解决前贸然出击就只有两种结果,第一种最惨,大军进入井径口被抄了后路断了粮草,围困致死。想当年秦国伐赵,三次都是在这里折兵损将。(参考历史的重要性便在于此,因为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模型可能会重复出现,我们要找到相似之处也要看到不同之处,找到概率最高的可能性)
第二种,便是两军打一架,互相伤害,最后还打不下来,只能勉强保全自己退兵。
如果三个主要矛盾解决了一部分,那也许能有小胜,但难以征服整个赵国,有违背老板交代的kpi。
因此还不能打。
话说韩信到石壶口每日练兵,查看地形,收集消息,赵国陈馀又忍不住了,禀告大王,韩信都到家门口了,还不打岂不是欺负我们赵国没有勇士嘛,老子丢不起这个人,请求出战。赵歇觉得很有道理,而且项羽也有来使催我们赶紧打。转过头来问李左车,左相觉得能打了吗?
李左车不紧不慢的说,对于韩信我有上中下三个策略。
上策就是韩信劳师千里,粮草肯定跟不上,大王给我三万将士绕道敌后,断其粮草,困守他们到大山里,一个月左右就能拿下。
中策,死守关口不与交战,和他们拼粮草,等他们消耗差不多了,我们发起冲锋,能够小胜利。
下策就是像陈将军说的和他们直接开干,速战速决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点,他们士气正好,而且韩信用兵还是有干货的,说不定可能会导致国破家亡。
赵歇一听,我擦这么麻烦,还是继续躺平吧,反正粮草有的是,怕一个小小的韩信作甚。
二
韩信收集消息说赵歇用了李左车的计策继续躺平,想了想自家的粮草,心里就有点难受。一听陈馀和李左车矛盾重重,两个意见相左,这脑瓜子哐当一下,有了。
于是暗中派出死侍,想要来个栽赃嫁祸给李左车,写了一封信让人深夜带去给李左车,并于途中故意被发现,让赵王看到起疑心。然后再假冒李左车笔记写回信又让赵王看到,赵王一看“里应外合,必擒赵歇”那还得了,心里那一万头草泥马在脸上奔腾。直接就给李左车下了监狱。
但毕竟是老臣了,赵王心里还有不太相信的,直到这天夜里韩信派出的死侍来劫牢,失败了,赵王心痛的不能自已,啊,李相你竟然,本王再也不理你了。
话说这韩信连用三策让李左车下了监狱,收到消息后那简直拍手称快、手舞足蹈,开心的一批,因为他看到了忌惮的大相李左车不是对手,这一点就让他原本非常低的胜率,可能就只有百分之十的胜率瞬间提高到了百分之五十。
这天部下监军张耳又来了,对韩信说将军现在地方领头的都下监狱了,可以打架了吧,韩信思索了一下,说还差点东西,不能在井径口里打,那里不适合,得想办法把他们引出来一网打尽,再等等。
韩信等来了赵国粮草方位和水源方面的消息,心生二计。
水源方面派出了其中一个大将带着数千战士连夜把绵水的上游强行开出了一条道,让水流向了另一条河名曰蔓水,这样井径口的水源就会干涸,二十万的大军没有水喝,那滋味,嘿嘿,不一般啊。
粮草方面派出另一大将带着兵马半夜去烧了他们的粮草,等赵军反应过来想要打水了发现,河里的水没了,你敢信,水干了,这士兵心就慌了,连老天都不站在他们这边,内心哭唧唧,喊叫着说妈妈我要回家。
还是大将陈馀沉稳,在大多数士兵和赵王觉得是天意的时候,大将陈馀直呼定是那韩信搞的鬼,大家振作起来,然后马上派出数千军队外出找水,自己留着整顿城内军队和安抚众人。(当内部出现不团结的时候,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太妙了。)
没想到派出去找水的人半路被韩信爆菊了,逃回来不足百人,陈馀内心愤怒不已,恨不得马上把韩信按在地上摩擦,嗯,摩擦摩擦,在粗糙的地面摩擦。
话说韩信这边听到井径口内的消息,心想,现在就差他们倾巢而出就能打了,我们粮草虽然也快没了,但相比于我们赵国没水更加的难受,二十万的大军几天没水,饭都没办法煮熟,此战就看他们能不能上钩倾巢而出了。
三
等了几日,韩信披挂上阵,觉得时机到了,于是明面上派出三大军,暗地里一路大军。
一路大军傅宽率领一万军马过绵水,靠河扎营,并传令大军,此战只能胜不能输。
二路大军丁复率领弩军用弓箭先干掉一部分,打掉他们的锐气,但不能太狠把他们吓跑了。
三路大军,灌婴你在两军阵前拼杀,且战且退,稳住军心,一路后退到一路大军这里,则胜利有望。
第四路奇兵交与高邑,让他带领几千军队等赵军倾巢而出之后从这一些地方全面攻关,先破关者第一功劳,破关后到处插上汉旗,等陈馀撤退的时候前后夹击。
陈馀一听说韩信背水扎营,兴奋的一批,老子终于可以把他按在地上摩擦了,这不送上门来了,于是号令三军,干掉韩信直接封侯啊兄弟们,我们去韩信的营里吃早饭去。
呼啦呼啦的数十万的人就这样倾巢而出。
于是战局打的难分难舍,全程就看到韩信队伍的二路大军adc在输出,三路大军在拉扯,且战且退,怎奈敌方人数太多血条太厚,箭都射光了,还有很多。
最后三路大军交汇在绵水边,打的那叫一个昏天暗地,韩信亦在其中,不然以赵军怎么舍得倾巢而出,韩信可是自从出征以来屡战屡胜,在当时那个时代名声仅次于项羽和刘邦,谁能抢到韩信人头,那不仅有功有名还有财,流芳百世都没啥问题。
在三路大军疯狂拉扯,边输出边后撤的时候,第四路大军直捣黄龙,这偷家计策实属高明,这陈馀一听家没了,慌得一批,赶紧拉着大军回来攻城,那韩信一听陈馀回去攻城了,怎么会放过这等好机会,全军出击,冲冲冲。
就这样,背水一战告捷,这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这里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韩信为什么选择背水一战?而不是在山里打,还能占据有利地形反打一下。
这里我想到有三点原因一个核心。
核心是背水一战是想要一战定乾坤,韩信其实在赌,堵他自己的身家性命能够让对方倾巢而出,因此其实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其次是选择绵水扎营的原因是
原因一,背水首先在于示敌以弱,把弱点让敌方看见,他们才能觉得有可乘之机,才能符合一战定乾坤的首要条件之一:倾巢而出。
地点的选择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背水是面对赵国背对水,等于让赵国省去了渡河的时间,也省去了他们的怀疑——过河的时候被汉军半渡击之。太近了或者太远了都会引起他们的担心不敢全军出击,怕半路有埋伏
原因二,钓鱼的关键是什么,是有鱼饵,让鱼觉得这个饵又香又甜,错过可能就没了,这鱼饵就是韩信以及他的核心部队。
你看那些钓鱼的大佬,用的鱼饵都是有针对性的,钓鲢鳙用什么,钓大鱼用什么饵,钓鲤鱼又用什么饵。
鱼饵用的好,那鱼就是成群结队的来,分分钟起竿,分分钟钓到鱼。
原因三,地点的选择也很巧妙,因为杀手锏是第四路大军,可谓是杀人诛心,其他三路大军都是用生命在拉扯。鱼饵太近了,第四路大军攻城容易被反打,到时候他们攻城不顺反被团灭,那基本上这场战争就凉了。
所以最后胜利,其实计谋是首要,其次是运气,两军交战那是一群狼的战争,死去的生命都是成片成片的。四万对上将近二十万,一对五,很难想象,有多么惨烈,如果有一支箭瞄准了韩信,可能就没有背水一战了,结果就是背水送人头千古笑话。
背水一战那不过是胜利的最高点,是即将反转的高潮,是通过前期各种计谋和布局最后才能做到的结果,能胜利绝对不是因为背水提高了士气最后就胜利了,一比五的人数差距,根本就不是士气所能弥补的。
就像一个完美的开仓一定是需要前期的各种研究模型,研究指标,研究趋势,最后总结出来的高胜率模型,所有的计策和研究都是为了找到开仓决战的那一刻,因为决战的结果就只有一个,为了胜利,开仓亦如是,你是为了一种高概率的胜利。
就像老铁宏文说的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既然已经决定出手打架,那目标就只有一个——把敌人打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