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读起来,就像有人拿一块干净的绒布,把你心里那块蒙尘的玻璃给擦亮了。它说的不是一个风景,它说的是一个瞬间,一个念头澄澈到底的瞬间。
这事得分两步看。
第一步,是“风吹碧落浮云尽”。这可不是春风拂面那种温柔的风,这是扫荡一切的烈风。它吹向的“碧落”,是那种空无一物、纯粹到发蓝的天空。要扫荡的是什么?是“浮云”。在禅宗看来,这浮云就是我们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焦虑、算计、过去的悔和未来的怕。这些东西飘来飘去,把天给遮住了,让你看不见真相。所以,必须来这么一阵大风,把它们吹得一干二净,不留一丝痕迹。这是一个清空的过程,是一个把精神的垃圾彻底删除的过程。
然后,第二步才来,“月上东山玉一团”。当所有的遮蔽物都消失了,那个本来就在的东西,就自己显现出来了。月亮不是被风吹来的,它一直都在天上,只是你看不见。现在云没了,它就升起来了。而且你看它是什么样子?“玉一团”。这个比喻太妙了。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光,它是一个有质感、有分量、清凉、圆满、无瑕的实体。那轮“玉一团”的月亮,就是你那个没被任何东西污染过的、干干净净的本来面目。
所以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开悟过程:先用决绝的意志扫除一切杂念,然后那个纯粹、圆满的自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它不是让你去“找”什么,而是让你去“减”什么。减到最后,剩下的那个,就是宝贝。
更有意思的是从“青山”到“东山”的变化。原句里的“青山”,是一个更普遍、更经典的意象,是任何一座山,是自然本身。而夏目漱石小说里引用的“东山”,一下子就让这幅景象有了具体的坐标。它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它成了主人公宗助个人记忆里的那座山,是京都的那座山。
这一改,就把一个宏大的禅宗哲理,拉回到了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命体验里。那个普遍的、清澈的月亮,必须照在你自己的“东山”上,才能真正对你产生意义。那个伟大的真理,最终还是要落到你个人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感受上,才能让你“深受感染”。这才是最动人的地方。
风云雨露丨风吹碧落浮云尽,月上东山玉一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首诗,有意思。它不是那种捶胸顿足的大悲大喜,也不是指点江山的豪言壮语。它安静得很,像山里的一块石头,但你凑近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