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缺

我们对世界和周围场景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这是决定我们认知能力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很关键部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80%、90%、95%甚至99%都可能是不重要的。所有这些占比很大的基础性的东西是不能构成你的竞争力的,只有占比很小的那一点点才决定了你和别人的区别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如果你整天只是关注那些看得见的事情和对象,而感受不到各个对象之间的隐秘态势,你就永远不知道周围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一,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对要素的感知。这屋子里有三个人,你看到了这三个人,这叫有三个要素;而这三个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但你可能看不到——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看不到的。

第二,能够成就你认知优势的,往往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所谓“清”,其实就是信噪比很高的一个状态。如果你的心不清,信噪比很低,你的认知能力可能就在平均线甚至平均线以下。你知道的东西再多,该知道的、值得知道的东西越少。

<道德经>讲的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最根本的东西。

能看见的、有形的控制力量是很小的,真正决定这个世界运行状态和趋势的关键性力量是看不见的控制。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谓音乐,就是用听得见的音符和旋律,制造出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


人有一种内在的完成冲动,当某种态势或情形呈现出了某种不完整、不完满,或者是某种混沌的时候,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冲动要让它完成、完整,让它从混沌恢复有序。

如果难度太大,我们的认知会休眠;如果这难度太小,甚至没有难度,我们的认知冲动也会自动休眠。

原始舒适区=零认知,舒适但是没有快感。

焦虑区=各种各样的痛感,引发我们的焦虑。

学习区=由痛感开始,我们内在的认知能力被调动以后,对痛感的降服和战胜。

曾国藩说,“小人求全,君子求缺”。求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我们通常以为“诗和远方”和“苟且”是分离的,其实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要素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单个的要素没有什么意义,要素要一起涌现出来,就会生成一种特殊的事件。

真正有认知能力的人,总能够从要素中预演出一个事件出来。

“高人”和“俗人”之间的差别:要素对所有人都是透明的,谁都能看得见,但能从中看出事件的人,才是高人。

当你把要素看得越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换句话说,你对“有”的感知越清晰,对“无”的感知就会越渺茫,甚至没有。

wbf


如果想获得某种方面的“眼力见儿”,其实也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置身于相应的环境中。从一开始的小菜鸟任人宰割,到万众敬仰的大神,不同的人根据禀赋的高低会花不同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都会有所成长。

求缺,就是要有取舍,在生活中什么都想要,最后是什么都得不到。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它用在自己的兴趣、天赋等可能会有一番作为的地方才有最大意义。如果平均分配在每一个自己觉得需要的地方,那么不但会活得很累,而且一无所获。

逆向思考可能是一种获得 缺的一种方法。

《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就是阴阳变化组合而来。阴是不变的规律,阳是其他明显的因素,它们不断交汇,影响,演化,变化出世间万事万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