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约翰.麦奎德的《品尝的科学》,大开眼界,对平凡的味道有了不同的认识。生活百味,并不简单的吃下去。
首先澄清两个认识误区。一是传统上认为舌头的不同区域用来识别不同味道,如舌尖对应甜味,舌根对应苦味,舌头两侧前段感受咸味,后端感受酸味。现代科学发现,舌头各个部分对味觉的感受是均匀的,不存在分区。二是人能所感受的基本味道不止“酸甜苦咸”四种,还有类似味精的鲜味和肉类的油脂味。每种味道都有对应的受体。
说了“酸甜苦咸”,辣味为什么不是一个基本味觉呢?实际上,辣味是一种痛觉。我们身体有一种“辣椒素受体”,吃到辣椒时会放大其产生的灼热感,但我们的体温并未升高。
近年来,人们还在消化道、胰脏、大脑等身体部分发现了味觉受体,意味着全身各处都有“味觉”,但作用不一,如小肠内的鲜味受体起到了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作用。味道不只有品尝的作用,嘴巴只是整个味道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对品尝的研究会从嘴巴开始,然后继续延伸下去。
令人颠覆的一个观点是,判断美食,关键取决于大脑,而不是味觉。摄入美食后,大脑中一块区域“享乐热点”会被激活,产生内啡肽,从而有快乐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情况下我们对同样的食物主管评价会很不一样。十分饥饿时,一块馒头是难得的美味;酒足饭饱后,山珍海味也提不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