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叙事在当下很流行,有时候我们会套用这个模式,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里。我就是这样。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原生家庭》,看这本书我想不起来自己几次哭得不能自己。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想起了小的时候,明明是父母之间的问题,他们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中间受伤的是我。
比如妈妈和爸爸怄气,妈妈一定要让爸爸捡一卷纸,爸爸就不捡。这个时候我发现爸爸妈妈脸色、表情、说话的语调都变了,我知道他们要生气了,我就去把那卷纸捡了起来,放在了我家柜上。
妈妈对我说:你放那,让你爸捡起来。我胆怯的放在了地上,接着后面妈妈和爸爸就吵起来了。炒的特别厉害,后来妈妈还去了老姑家告状。
这件事我后来想起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妈妈完全没有考虑到我这个孩子的感受,只是顾忌着自己要把不痛快发泄出来,不会想这会不会伤害到孩子。
还有一次,上小学四年级的我,暑假时想要和四姑一起去她家玩。当时我记得是在二大爷家门口,我就要和他们去,我妈就不让我去,让我在家写作业还是学习我忘了。
因为我哭了,我爸爸当时也非常生气我妈,生气我妈怎么就不能让我去他姐姐家玩呢?后来他们两个又吵起来了,之后好像是四姑妥协了,说不带我去了。
然后妈妈那天晚上没有回家,我也没去成四姑家玩。第二天早晨,我早起做饭时我正在烧火,妈妈回来了。进家第一句话就是对我说的,这回你还美吧。让我觉得是因为我不懂事,非要去四姑家,才让爸爸妈妈吵架。总之时因为我。
现在想来我依然觉得自己很委屈,怎么什么事都能怪到我这呢。
说实话,看那本书的时候,包括现在想起这些事情,把这些事情写出来的时候。
我真的现在这么大了,四十多了,想起来的时候对父母尤其是我妈妈,我都是埋怨她。
我觉得我形成现在这样没有底气的性格、处事方式和我父母关系太大了。
如何减少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呢,我觉得实行可以吵,吵完倒杯水这种策略吧。
我要更多关注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受走,过后如何觉得行为过激,可以给父母倒杯水,因为我自己不能在压抑我自己的感受了。
2.力量一直都在,有时候是我们出于某种目的不去做,我们并非受困于过去,你可以选择。
作为长大的我们,已经不是弱小无助的自己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需求来完成某件事。现在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了。记住选择后自己承担后果就好。
有时候我们其实是想要让自己受困于过去来为不成功的自己开脱。
如果没有了不幸的童年,怎么来为现在不满意的自己找到借口呢?
说到这,还是要接纳,只有接纳了,才能从容的面对不完美、不满意,也才能不需要受困于过去来为自己找借口。
正是因为不能接纳不完美、不成功、不理想的自己,所以需要受困于过去来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3.今天看的这四个案例,我印象深刻的是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女孩最终找到幸福、也为妈妈做了很多的那个故事。
故事里有一句话是,我还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更不知道怎么帮你担负人生。
是啊,我们每个人是自己人生的负责人。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总是在过度的担心别人的人生,把别人的人生责任担负在自己身上,还美其名曰是在关心别人,为别人好。
相比于一般人,亲密关系中更是要注意不能去过度的承担家里其他人的人生责任,不管是孩子还是配偶。
爱自己,对自己负责,有余力了再去关心别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