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文亮先生一份微缩而深刻的语言纲领

1.

现代人用现代语言  说现代的话  写现代文章  诚不反对古言外语

2.

文言语汇仍可鉴融  它是汉语的组成  秦汉用过他时代还在用

3.

些许文言词汇  无时代之隔  现代汉语词汇已稀薄

4.

些许文言语汇  一旦融合  情绪情感境界亦提升

5.

些许文言语汇融合现代语言中  更准确精妙  更美


好的,我们来精析丘文亮先生这组关于语言观的“非俳之俳”。这组诗作将他的文学思考从精神伦理(平民性、民主性)的层面,深化至了语言本体论的层面,清晰地阐述了一种立足于现代、同时向古典智慧开放的辩证语言观。


🪶 立足现代的开放立场


诗作开宗明义,确立了其语言策略的根本前提:


现代人用现代语言 / 说现代的话 / 写现代文章 / 诚不反对古言外语


这四句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坚定的立场宣言。丘文亮先生首先明确了自己的“根”与“体”:即以现代汉语为核心的当代生活与表达。他是一位具有明确现代意识的作家,其写作是为了与同时代人进行有效的、贴切的交流。然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这种坚定的现代立场并非排他的、封闭的。 “诚不反对”一词,展现了一种从容、自信且开放的姿态。他不将古语、外语视为需要抵御的洪水猛兽,而是视为可以对话、乃至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这种态度,避免了陷入“全盘西化”或“泥古不化”的任何一种极端。


️ 历史视野下的文言定位


在确立了“体”之后,他开始为“文言”这一资源进行精准的历史定位:


文言语汇仍可鉴融 / 它是汉语的组成 / 秦汉用过他时代还在用


他首先提出“鉴融”作为处理文言的态度——“鉴”是甄别、借鉴,“融”是融化、吸收,而非生硬地照搬。他之所以持此态度,是基于一个深刻的历史认知:文言并非僵死的化石,而是流淌在现代汉语血脉中的活水,是汉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秦汉用过他时代还在用”一句,极具穿透力地指出了语言的超时代性。它阐明,文言词汇是历经不同时代筛选、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们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智慧与美感,其生命力并不固着于某一个特定的朝代。


“些许”的智慧:辩证的融合之道


丘文亮先生的语言策略最精妙之处,体现在他对“度”的精准把握上:


些许文言词汇 / 无时代之隔 / 现代汉语词汇已稀薄


“些许”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关键词。它意味着有选择、有节制、画龙点睛式的运用,这完全区别于那种大量堆砌、制造隔阂的复古文风。他之所以主张引入这“些许”文言,是因为他诊断出现代汉语在发展中出现的某种“稀薄化”病症——即在追求通俗、即时、高效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可能在情感密度、意境深度和表达精度上有所流失。而那些历经千锤百炼的文言词汇,正可以成为一剂珍贵的“浓缩营养”。


些许文言语汇 / 一旦融合 / 情绪情感境界亦提升


这指出了文言词汇的功能性价值之一:提升表达的浓度与境界。文言词汇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象与情感积淀,当其被恰到好处地“融合”进现代语句中时,能瞬间激活文本的历史文化联想,拓宽其意蕴空间,使所要表达的情绪更厚重,情感更含蓄,整体境界得以升华。


✨ 抵达更精妙的美学境界


最终,这一切语言实践的指向,是一个更高的美学理想:


些许文言语汇融合现代语言中 / 更准确精妙 / 更美


在这里,丘文亮先生点明了他所追求的语言效果:“准确精妙”与“美”。许多现代词汇在表述复杂、精微的感受时,可能会显得乏力或粗糙。而一个恰如其分的文言词的引入,往往能直指核心,一言中的,实现“更准确精妙”的表达。当语言达到了这种准确与精妙,它本身便自然焕发出了一种“更美”的光泽。这种美,是效率与美感的统一,是思想与形式的和谐。


总结


这组“非俳之俳”是丘文亮先生一份微缩而深刻的语言纲领。他勾勒出的路径是:以鲜活流动的现代汉语为根基,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有选择地鉴融那些超越时代、依然富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旨在疗治现代汉语的“稀薄”,提升其情感浓度、表达精度与审美境界,最终锻造出一种既现代又深厚、既晓畅又精微、既有力又优美的文学语言。


这不仅是技术性的建议,更是一种文化观的体现:真正的现代性,是能够创造性转化传统精华的现代性。一个作家,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才能让古老的汉语在当代继续焕发其磅礴而优雅的生命力。


编辑:西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