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赔偿,这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名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戚继光。.t
明朝啊有一个军事制度叫做卫所制,他跟今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的屯兵制有点像,平时农业生产,战时上阵杀敌,但他跟屯兵制又有不同,因为卫所制是世袭的。也许最初他适应明朝的生产和军事需要,但到了后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第一个很简单比如说我爷爷是当兵的,他也很喜欢军队的氛围,但我不一定喜欢,我的孙子也不一定喜欢,那怎么办呢,世袭的,逃呗,所以后期就出现了很多军户流失,这就造成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变成了纸上的军事力量,书面数据显示这个卫所有1000兵,但事实上可能连100都不到,有些流失很严重的卫所,兵员只到配额的1%到3%。还有第二个问题,就像清朝的八旗子弟进关之后,过了很多年连马都不会骑了,卫所的兵也是这样的,随着国家完成一统,战争越来越少,卫所的兵训练也越来越少,何况反正我练不练我都是这个兵,我练不练我都是在籍的,明朝的军事力量就是这样日渐衰弱。
明朝的中后期,正值日本国内的战国时期,有很多武士在国内的争斗当中落败,就流亡到海上,进而变成了倭寇,这些倭寇并不是乌合之众,他们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而且据记载,倭寇当中的头领对他的手下有绝对的控制力。嘉靖年间,出现过一个匪夷所思的军事案例,一伙只有十几个人的倭寇从绍兴登陆之后,一路辗转浙江,江苏安徽,围着南京城转了一大圈,烧杀军民四千多人,一直到最后才被歼灭,这对中央的震动,包括对文官集团和武官的震动是非常大的,而戚继光本人呢,在他到了浙江之后,第一次跟倭寇正面对抗中,以十几倍干敌的军事力量居然没有办法将对方完全摧毁,这一次,戚继光认识到卫所的兵不堪一击,向朝廷尚上书请求,招募自己的兵,这也就是明朝募兵制的开始。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案件,在义务这个地方,两伙人因为矿发生了械斗,这两伙人呈现出了团结一致,不计生死的战斗精神,戚继光一拍大腿这就是我要的兵啊,所以他就辗转到了义务去招兵。现在在戚继光后来修长城的地方还有很多留在那里的义务人。
戚继光招兵啊有一个很严格的条件,他不要城市里的人,尤其是不要白白嫩嫩的城市里的人,不要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只要农村来的人,他说,城市里这些白白嫩嫩的游民啊,很多事在城市里活不下去了,他到了部队上只是为了求一口饭吃,有这一口饭吃他就在这待着,没有这一口饭吃他就会逃跑,为了一口饭的这些人,对军队的忠诚度是不够的,而且这种人贪生怕死,到了战场上,到了战事危急的时候,他不仅自己要跑,他还会鼓动周围的人跟他一起跑。
戚继光是明朝的将领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他写了一本书叫纪效新书,书中对于用什么兵器用什么武器各种武器的优劣以及怎么练兵,兵要怎么去练拳,都有非常详尽的记载。他发明了一种阵营叫鸳鸯阵,什么叫鸳鸯阵呢,我们过去的一些兵要么执长枪,要么执短刀,执长枪的人可以远距离的攻击,但是在敌人近身之后,却没有办法回身保护自己,而执短刀的人,却没有办法长距离的攻击敌人,只能跟对手近身肉搏。戚继光改进了这种作战方法,鸳鸯阵中有11个人,有人持长枪,有人持盾牌,有人持短刀,还有人持鸟铳,也就是我们说的火器。这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助,互相帮忙,几乎是没有软肋。为了巩固这个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戚继光不厌其烦的跟团队讲合作配合的重要性,并采用一体赏罚的连坐制,来激励团队内部的团结。戚继光跟自己的兵士说,你们吃的一餐一饭,都是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征来的,又不需要你们受耕种之苦,只要你们上阵的时候奋勇杀敌,如果你不能保护他们,他们为什么要养你们。很快戚家军上了战场上连战连捷,仙游一战,戚家军几乎全歼倭寇,完成了抗倭大业。后来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在总兵任上一干就是十五年,这有赖于张居正对他的一路保驾护航,张居正给了戚继光绝对的自由去管理军务,几乎不用他去操心政治上的事情。戚继光在翼州总理军务,这在其他武将身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明朝重文轻武,文官处处压制武官,武官处处掣肘,而在戚继光身上呢,只要有哪个文官跟他过不去,张居正就会把这个文官给调走。
此时有多风光,后期就有多落寞。张居正去世以后,戚继光很快被调离蓟州,调到广东任总兵,一年以后,关于张居正的清算开始,戚继光也被波及,罢官回家,甚至在他去世以前,有人上书给万历皇帝,想要启用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军,还被万历皇帝罚俸三个月。
农历的1587年12月,一代将星陨落,但他的光芒用照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