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第六十讲 抒情诗
抒情诗,主要是用于发泄作者的情感。先不谈诗人,只说我们自己,不论我们是遇到了壮美的山峦,还是萧条的街道,知道了令人高兴的消息,还是遭遇了悲伤的事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情感,以释放这些复杂的情绪。
有的人会大声的喊叫:“啊,山很壮美。”“噢,街道真是萧条。”“啊,我真高兴。”“噢,我真是悲伤。”这是一般人的表现。但是诗人会觉得单一句话,是不足以发泄的,所以他们往往会有感而发,多说几句。他们会朗诵一些已经存在的诗歌,或者干脆创作诗歌,而他们念出来的“韵”和“曲”,就能够把他们的情感完全抒发出来。
所以抒情诗,就是作者在把积聚胸口的所有情感喷发出来的时候写的诗歌,反过来说,这些情感就是贯彻全诗的灵魂。
不过以上也说得不尽然,读过的人容易被误导,原因就是诗歌本都是有情的,情是本质,这里说得抒情诗,是指那种纯粹发泄情感的诗,诸如《静夜思》、《蒿里》等等,其他一类也许会以叙述、议论等为主题,也便不是纯粹的抒情诗了。
总结到这里,我有一点疑惑,既然前面说,抒情诗是在一些情境中,诗人情不自禁的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作的诗,那么就算是叙事诗、议论诗或者其他体裁的诗歌,当然也是作者有感而发作出的诗,虽然体裁不同,但情是十分真切的,既然情是诗的本质,那么又为何不能所有的诗皆为抒情诗,再向下分类呢?
夏先生和叶先生自然无法回答我,我便试着回答自己。
这应该是在对诗歌的种类进行划分的时候,会有一部分诗歌,它们既不是同一主题的体裁,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描写场景,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泄的情感特别强烈,或者是只发泄情感,所以抒就是发泄,情便是情感,总结起来便还是称作抒情诗最为合适。
懂得了这个点,再接下去看便顺畅了许多,既然门类已经划分清楚,那么诗歌就可以朝着这个门类更深入一些去写。怎么深入呢?
诗歌,诗歌,一“诗”,一“歌”,诗要吟,须有韵,歌要唱,须有谱,这是说的诗歌要有音乐的节奏感,两位先生称其为音乐艺术,这已然是常识,这里便不赘述,再深入,便牵扯到了逐字逐句的遣词用句了。
诗歌的遣词用句最是讲究,必须要简单,且还要具体。乍一看,简单和具体实在是非常的矛盾,一种文体既要简单又怎么具体呢?这就是诗歌的妙趣所在。
原文中拿李白的《山中问答》举例,我觉得讲解得特别精彩,这里特摘录这一段。
“我们读过李白的一首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抒写山居闲逸之情。假如只是说“闲逸极了”,那就等于没有说。现在作者在第一句里说到“山”,而且是“碧山”,这就非常具体;仿佛作画一样,已经布置好了一片鲜明的背景。更用一个“栖”字,见得对于山居乐而不厌。鸟儿栖息在林中,不是很安适很快乐的吗?第二句用“笑而不答”来描摹“心”的“闲”,又是个具体的印象。从这个具体的印象,显示出丰富的意义:别有会心,不可言状,是一层;说了出来,人也不解,是一层;闲适之极,无暇作答,又是一层。第三句从整个背景中选出更鲜明的“桃花流水”来说。桃花随着流水窅然而去,即此一景,便觉意味无穷。所以第四句推广开去说,总之山中别有天地,不同人间。山景如此,心境如此,其闲逸之情可想而知了。”
所以简单和具体并不冲突,我们有心删减,字数一定可以少,但在减少字数的同时,我们必须仔细斟酌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留下来,把场景中最为动人的字、词写下来,这样就能做到具体。
夏先生和叶先生称其为造型艺术。
再摘最后一段,这一段也同样精彩,我无法将其提炼得更加简单,还保有神采。
“再说这首诗用“山”“闲”“间”三字作韵脚,声音舒缓。而第一句的“栖”字,第二句的“自”字,第四句的“非”字,以及第三句的“窅然”二字,念起来都使人起幽静深远的感觉。把这些字配合在诗里,正和闲逸之情适合。若问李白这一首诗为什么会这样好,回答是:因为它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体。”
最终,这种具体和韵律是得结合起来的,能将抒情诗写至如此境界,不愧了“诗仙李白”的这个称号,精彩,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