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做的正确就会有好结果吗?
你是正确的,别人也是正确的,那正确的价值不大。你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你的正确才具备很大的价值。而且“别人”的数量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抓住这个机会,收获将会非常丰满。
具备“读不懂,但可以读完,然后反复读,进而读的更懂的能力”。
“摒弃表现型人格,衡量对错不要在乎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而要在乎是否有逻辑和独立思考”。
第17节。所谓投资,无非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来自对未来的清楚思考。
第18节。对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三本书分别是钱钟书的围城,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围城是中学语文课本和修辞启蒙书籍、动物庄园是英文写作启蒙课本、超越感觉是逻辑启蒙教程。
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超越感觉》中讲到人的出发点会影响到思考与判断。
因为见不到别人的好,所以他人好的地方、值得学习的地方完全被这种执念所否定、掩盖。实际上别人的好与不好与我无关,我应该只在乎自己的成长,只关注自己的进步。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对方哪里做对了,哪里做得很好,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而不要把它放在纠对方的错上面。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第19节。你知道自己有个所有人都有的恶习必须戒掉吗?
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
能解决就去解决;不能解决就去承受。
观察对方是否抱怨,甚至成为了我选择朋友最重要的原则。
第20节。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无非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之所以会犹豫或者纠结,无非是因为你突然无法确定哪个选项更好,哪个选项更糟蹋了,若你知道哪个选项更好直接选择不就可以了吗?
第20节。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刚需。
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善于分析(因此常常能做出更优的决策),善于琢磨(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也善于说服别人(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不弄的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的很,看到一点希望他们就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像火,他们就像飞蛾。
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就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就去克服什么障碍。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就会不断的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再思考,再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
进取型人格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所以并不在乎(或不那么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他们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早期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和变化,并且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
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因为他们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
你要知道现状是积累,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习得的。
第23节。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人生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维度。但首先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处于优势的位置。
第24节。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
对方对你的需求程度。
真正决定价格的是需求,而不是成本。
对别人有用,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正在做的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第26节。当你暂时无法达到目标,先从物理上不断接近目标。
不要把自己隔离开来,而要想尽办法让自己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与他们有太多的交往,能够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已经可能对镜像神经元产生刺激,自然而然的产生更强的驱动力。
第27节。但凡重要的道理只能靠“过分”的重复才能在大脑里形成新的沟回,否则那道理只能成为无济于事的耳旁风。
第29节。送你一把万能钥匙。
第30节。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办法为这件事情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这样就不用靠努力和坚持来达到目标。
第31节。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希望。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路。
半途而废,第一是因为低估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例如开车的操作、键盘盲打… 只要重复足够的次数,神经元关联就会建成并固化。
第二,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任何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是都是很多技能的集合,大多数技能若单独拿出来作用不大,需要与其他某个或多个技能配合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以写作为例,写作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是真的难。不仅需要学习并掌握多项子技能,包括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等,还要恰如其分的使用这些技能,让他们能够巧妙配合。
所以很多人无论学什么都一样,很快就放弃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太少了,根本达不到在神经元之间建立强关联的地步,当然也没有机会体验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
对于痛苦,人们大多没有忍耐力,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实实在在的看到希望,反之被描述为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绞尽脑汁也看不到半点希望,所以是否心怀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反过来看,一旦放弃行动,那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能让你升值的是什么?
是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