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复盘?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是学生时代的真实写照。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所以我们很多人对于考试恨不得避而远之。终于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天,我们实现了学生时代的终极梦想:翻滚吧,考试君!
远离考试的日子,刚开始是那样惬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有两个问题摆在了很多职场人的面前:
第一,上学的时候考试内容都是理论,而严重缺乏技能的考察。当我们第一次信心满满踏上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工作中一点小小的问题都会让我们惊慌失措。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第二,没有了考试,我们就缺乏一种监测学习进度的考察工具。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缺乏在职场中的很多技能的时候,学习欲望就非常强烈。尤其是网络教育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学到很多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也没有接触过的技能。可是,知识的泛滥,也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不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让所学的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我在《你和专家相比,差在哪里?》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评价学习技能的模型-----德雷福斯模型。这个模型将技能划分成五个阶段: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
这个模型是从宏观上划分技能水平,缺乏微观上监测工具。我们都知道刻意练习需要对于平时的练习有精确的把握,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专家帮助我们来制定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监测自己。
如何精准的自己监测学习进度呢?那就需要----复盘。复盘这个词来源于围棋比赛,当棋手们比完赛,都会私下将当时的棋局摆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哪里走得好、哪里走得不好,下次什么地方应该改进,如何改进。这种方式也成为棋手学习最重要的方式。
后来,柳传志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联想的工作中,并且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
复盘这个词经过很多人的再定义,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邱昭良在《复盘+》一书中关于复盘的定义,我进行了再次加工:复盘,就是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的结构化方法,以便让人们在边学边干中,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能力,从而提升个人有效行动的能力。
在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亲身经历和学习。
亲身经历,只有身处情境中,我们才知道真实发生了什么。我们在学校的课堂,公司的培训,还有自己参加的网络学习当中,总是很难将所学到的理论应用的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学习效果也要因人而异。那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情景。我们只有自己身处当时的真实情景,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反馈,才知道如何去应对。
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我们只有下水,才能够真正学会游泳。有很多学车,总会发现教练教的和书上的理论有很多不同,但是当你实践以后,才会发现教练教你的更有效。
所以,在情景中学习,是最佳的学习场合。
说到最佳的学习场合就涉及到我们先前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学习。
学习有很多定义,我见到过最简洁、最有见地的定义就是:学习就是改错加犯错。其实我们观察人多了,会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学习距离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赋而是谁少犯错。
没有人不会犯错,但是很多人察觉不到自己有错,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
有的人即使知道自己有错,还是明知故犯,并且引以为荣;
真正能够发现错误,而且及时承认错误,并且保证改进错误的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少之又少。但我们遇到的这种懂得反省自己的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
因此我们最佳的学习场合就是自己日常中最平常所处的环境,那就是我们的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在这里我们能学到最多、学习效果也最好。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02 复盘的步骤
那么我们如何将日常普通的工作和生活场合变成自己的修炼道场呢?
邱昭良在《复盘+》这本书中,将复盘的步骤归纳为四步: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第一,回顾目标,就是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目标。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是没有目标或者目标过于笼统、模糊,而在学习的道路中收效甚微。
比如我前段时间就总是认为自己学习了这么久,但是却收效甚微而苦恼不已。我花了大价钱请了业内的专家帮我找原因。
专家问: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自己成长。
专家又问:学习到什么程度?答:能教别人为止。
专家追问:教谁?他们有什么特点?教他们需要什么能力?现在你有什么能力?怎么扬长避短……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手足无措,我不得不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没什么成绩,都是因为我定制的目标本身就有问题。
在书中,作者接到了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
① 具体目标;
②可衡量;
③有挑战性但可实现;
④相关、可控
⑤有时限。
根据这个原则定制出来的目标也可能有一定的偏差,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才能制定出合适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评估结果,就是在执行过程的计划中,必须记录,这样我们还原事情的经过时,才有据可查。
这个步骤中包含三个问题:
①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③与目标相比,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比如我在学习声音美学和手绘的过程中,我都会写练习日记,练习内容、时间,练习的结果,哪里好、哪里不好,下次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疑问。然后定期回顾,总结。就这样学习下来,我很容易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有什么我可以直接回去翻日记,查找原因。
第三,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必须经过至少连续追问三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找出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
这个步骤包括三个问题:
①实际情况和预期有无差异?
②如果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差异?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我们没有达到目标?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如果没有,关键因素是什么?
比如,我一直在奋斗,一直在学习,但是我到底为什么而奋斗我却说不清楚。直到昨天,我才想明白:我在外界想象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存在,我想打败它。斗争了三十年,我才发现这个强大的敌人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我制造出来的幻象来掩盖我本身存在的巨大问题。原来我自己才是自己痛苦的源泉。
所以,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当成功的时候,多找客观原因,失败的时候,多找主观原因。这样才能让我们不被自己制造的假象所迷惑。
第四,总结经验,我们复盘的目的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能从中吸取教训,指导自己的下次行动,让自己不断成长。
在这个步骤中,也有三个问题:
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新东西?
②如果有人进行了同样的活动,我可以给他什么样的建议?
③接下来我们采取什么行动:开始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停止做什么?
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总结出来的是适用于个人的经验,还是适合很多人的规律。就像一个朋友指出我的文章中总是会有解决方案,所以有些鸡汤文看起来没有毒。可是这些方法能不能适用于其他,你有没有考察过。只有这样,我的文章才有更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嗨。
复盘简单也不简单。简单是因为就这四个步骤,很容易回答。不简单是因为我们容易回避真正的原因,尤其是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我们容易采取各种手段来掩盖真相,也不容易坚持下去。这样就会让复盘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为了避免复盘这么好的工具流于形式。我选择了手绘作为实验对象。我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复盘的问题,然后会将本子放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我看到本子,就会提醒我复盘。
每坚持两次复盘,我都会奖励自己请教一个心仪已久的专家请教问题。就这样,我将复盘这个习惯和奖励练习起来,给我下了一个暗示,让我自己愿意并且主动去做复盘,而且因为经常请教专家,他们可以帮我检测复盘做的到不到位,这样就让我的复盘做得越来越有深度。
在这里我仅仅介绍了个人复盘,其他类型的复盘我没有介绍,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翻邱昭良的这本《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希望你能就复盘这个话题,和我联系,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