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我带着女儿在小区楼下打羽毛球,遇到住在二楼的媛媛妈妈买菜回来,她见到我就开始抱怨媛媛的种种不听话。
因为气温下降,她再三叮嘱媛媛不要穿得太单薄,可是媛媛根本不听,偏要穿短袖,结果感冒了;每天上学前,她特意嘱咐媛媛不要落了文具,结果媛媛不是今天忘记带笔,就是明天忘记带本子;她嘱咐媛媛考试时不要粗心大意,要认真审题,结果等到试卷发下来,总会有一些题目是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
媛媛妈妈十分不解,为什么自己都是为了女儿好,总是费劲口舌,三番五次地强调,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似乎越是强调禁止,媛媛越是和她对着干。
看着媛媛妈妈焦急的样子,我告诉她,其实这是一种“禁果效应心理”,禁果效应是一种逆反心理,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越是不被允许,就越是想要尝试。
2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夏娃和潘多拉都因为禁令被激发了更强的好奇心,最终夏娃偷尝了禁果,潘多拉打开了盒子,他们的行为正是禁果效应心里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禁果格外甜”。
由此可见,禁果效应就是只因被禁而更想得到某样东西的心理。
生活中常见的禁果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不去进行某种尝试时,人们往往会因此产生更强的了解欲望,结果反而会反其道而行之。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对它们毫无兴趣。但是如果在倒扣茶杯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块,那么孩子的兴趣更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要翻开仔细观察一番。
这个实验也启示父母,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不辞辛苦地一次次劝导孩子不要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孩子对父母的告诫置之不理,有时甚至会因为父母过多地禁止孩子做某件事,而造成亲子关系十分紧张,矛盾升级。
3
欣欣的女儿学习古筝一年多,每周一节课,因为孩子在家里不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所以每次上课时总是曲子弹得不太熟,古筝老师嘱咐欣欣课后要监督孩子加强练习。
从此,让女儿练习古筝成为欣欣最伤脑筋的事,虽然欣欣每天不停地催促,软硬兼施,但是仍然效果甚微,直到欣欣得知“禁果效应”,并尝试着将这种效应运用到女儿的古筝练习之中,才帮助欣欣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困惑。
一天,欣欣看到女儿丝毫没有练习的兴趣,便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宝贝,既然你不喜欢弹古筝,那么以后都不要再练了,妈妈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每天催促你练习了”,女儿感觉很诧异,睁大眼睛看着她,有些兴奋,又有些难以相信。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晚饭后欣欣尝试着弹古筝,因为她从没有系统学过,自然总是弹错音,这时,女儿会在一旁嘲笑她,指出欣欣的错误。
欣欣告诉女儿:“虽然妈妈现在弹奏的水平还不行,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多加练习,会弹得越来越熟练,说不定还能超过你呢,以后啊,这古筝就归我喽,你可不许和我抢!”
女儿听她这么一说,大声嚷着:“那可不行,这是我的古筝,我不会让你这么容易就超过我。”说着,硬把欣欣从凳子上拉起来,自已坐上去。
从那之后,每晚吃过饭,女儿会抢着开始练习,欣欣没有像以前那样每天不停地催促女儿练习,女儿却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 欣欣说,没有想到困惑已久的事情,因为运用了“禁果效应”轻松地解决了。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懂得了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禁果效应,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强行禁止反而事与愿违,若是因势利导,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教育孩子,父母只要巧用“禁果效应”,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很多地方都能运用到禁果效应。
所以,不妨你也来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