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看春晚,最期待的就是小品和相声类节目了。在演员们的演绎下一个个包袱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带来欢乐;在欢笑的同时,这些紧跟社会热点、贴近生活的事件又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今年的春晚中,相声《如此家长》收获了很多笑声和掌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如此家长》运用夸张的表演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现代家庭教育很有代表性的一面。一家6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为了孩子的周末辅导班凌晨三点起来忙活,给孩子套上一层一层的功课服:泳衣、拉丁服、跆拳道服等,方便孩子上完一堂课脱下衣服直接去上另一堂课,连早餐都要在孩子迷迷糊糊、半睡半醒间给孩子灌下去,最后扛着孩子匆匆跑出家门···给孩子辅导作业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更是现在有娃家庭的常态。在欢笑之后,当代家庭教育暴露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各种辅导班也遍地开花。为了让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大力投入。别的孩子学的自己孩子千万不能落后,就像相声中的“语数外”就是补习中最基本的家产便饭,“钢琴书法跆拳道”更是锦上添花,好像给孩子报的班越多孩子的学习就越有保障,家长大脑中那根紧绷的弦才能稍微松一松。在这个着急忙慌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人问一问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压力大不大,是否需要放松的时间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事情,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孩子厌学,家长劳累。前几天与一位家长交流,她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孩子却说:“我去辅导班可以,但是听不听我说了算”。与其让孩子带着情绪去学习、应付,不如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给孩子报的班真的越多越好吗,课外培训就能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吗?其实并不见得。还记得某高考学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没有参加过补习班。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才是学习的主战场,课堂的45分钟是否能高效利用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而很多人却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后补习,上课的时候反而不认真听讲。试想,课内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课后补习又能补多少呢?一味地补习也让部分学生对补习产生了依赖,如果不上补习班就对自己信心大减,有了补习班就好像拿到了学习的葵花宝典一般,进步了是因为有补习,退步了就责怪埋怨自己,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一次班里做数学题,有一个同学却跳过了一道又一道题目,我很疑惑。他说在补习班里做过了,再让他重新做一遍他却做不出。补习班不是太上老君的“仙丹”,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孩子的教育中,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略,比补习班更有效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相声中的家长辅导孩子数学题:100-70=?在家长看来非常简单的题目孩子学不会,甚至闹出了“管爷爷借不用还”“爷爷卖海鲜卖70斤能剩50斤,要是奶奶卖能剩的更多”这样的笑话。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给了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爷爷在卖海鲜时的缺斤少两孩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在无形中孩子就丢失了诚信这样美好的品质。学生回家就玩手机,假期更是抱着手机不撒手让不少家长头疼不已,可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家长是不是下班回家后坐在沙发上刷着短视频呢?如果我们在家中也看看书和杂志,给孩子做一个示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更有说服力了呢?
怎样缓解家长和孩子压力山大的现状,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配合,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每一位老师、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