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是中国神话人物,相传为黄帝史官和汉字的创造者,俗称仓颉先师、仓颉圣人、制字先师、制字先圣、或仓颉至圣等。传说生有“双瞳四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史官,是中国历史记载的开创者,后世尊为“史皇”。
相传仓颉见星辰运转和鸟兽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史称仓颉造字。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造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
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和洛宁。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据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他因造字有功,被黄帝赐姓仓。在远古时代,人们最初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记录需求。因此,仓颉受命创造一种新的记录方式,即文字。
仓颉在造字过程中,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并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他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包括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形象字(如“日、月”)、形声字(如“江、河”)、会意字(如“武、信”)、转注字(如“老、考”)和假借字(如“令、长”)。仓颉的造字活动,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数量和表达能力。
仓颉造字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一传说反映了仓颉造字的重要性和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冲击。仓颉造字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仓颉被尊为汉字的创造者,但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仓颉可能是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了仓颉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的突出贡献,他是一个整合者、集大成者,实现了从符号、图纹到文字的嬗变,这是划时代的成果。
仓颉造字的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文字创造的重视和对文明传承的尊重。仓颉造字的过程和影响,不仅展示了汉字从图画符号到成熟文字的演变,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尽管仓颉造字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其作为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