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朋友推荐阅读爱的五种语言,自我感觉一般,朋友觉得超级好,而且书中多处划上了横线,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不高,感觉技术性太强了,而且肯定性语言/精心时刻等,理论都是知道的,而且有的也是做着的。但是我也期待读书会的时候他人的收获,因为我很期待他人能够看到我看不到的方面。
最近发现我对一些心理技术类的书籍阅读兴趣陡减,以前恨不得一口气看完了武志红和他女朋友的所有书籍,而且武志红的所有公众号文章都阅读一遍,但是后来灵修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对一些泛泛的技术类书籍兴趣不是特别大了,小宇推荐的黄团长的目中无人,我看了也是觉得就像快餐一样,容易吃却营养吸收不多。反而对一些哲学类灵修类书籍产生了兴趣,包括一些生命成长书籍。
根据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更要改变的还是内在,因为你内在改变了,心轮打开了,很多东西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需要运用一些形式来改变,很多东西自然而言的才是最有效的。比如亲密关系上,我觉得所有的技术最终只是形式,根子上还是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记得最近看的较多的一句话是,我本自足。一个人所有的需求自我得到满足后,对伴侣的期望也会减少甚至没有。伴侣的任何行为对你而言都是惊喜,都是爱的表现。人是随时成长改变的,人也无法每时每刻可以改变/揣摩或者满足伴侣的需求。比较简单的就是,观察自己的需求,自己尽量满足自己的所有情感和物质需求。这是可控的。当自己的情感和物质等需求都得到满足后,向外索取的心自然就会降低,自然也更容易满足于自己的外部环境。当自己的情感和物质不能自我满足时,再多的外在形式也只是满足了表面的需求,内在的匮乏感最终还是会像定时炸弹一样爆炸,伤人伤己。
记得以前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掂量反复琢磨,生怕自己得罪别人或者伤害到别人。实际上这是自己害怕被伤害/害怕被得罪之后的外在投射。当解决了自己内在的这个创伤后,也就不会害怕会伤到别人或者得罪别人。甚至最近发现和他人的几次激烈冲突让我更看清了自己的需求,和他人深入交谈后,关系反而更好了,更深入了,关系也更顺畅了。
找到自己的创伤点,去疗愈它。找到自己的匮乏点,去满足它。找到自己的需求点,去实现它。当所有的一切都自我可以满足之后,才可以安然享受一段关系的高低起伏吧。最喜欢林心如了,感觉她也是一个自我可以满足的女人,即使结婚了,也是不常和伴侣在一起,林仍有很多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圈,结婚之后也并没有改变太多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感觉是那么甜蜜。互相没有期待,互相也更容易满足吧。
自己能够实现自己所有的需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如果有些需求你自己都满足不了,那有什么权利要求伴侣实现呢。伴侣,更多的是个伴,而不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吧。伴侣更多是让我们爱的,不是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